MY字典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唐子西文录

唐子西文录

一卷。旧本题宋强行父(1091-1157)辑。强行父,字幼安。余杭(浙江杭州)人。曾官睦州、宣州通判。本书所载三十五条,皆述所闻唐庚(字子西)论文之语。卷首有绍兴八年(1138)强行父自序称:“宣和元年(1119)罢官京师,眉山唐先生同寓于城东景德僧舍,与同郡关注子东日从之游,退而记之论文之语。更兵火无复存者。子东书来,属余追录,十不省五六,乃为追录云云。”清《四库全书》编撰者考证后认为:“唐庚以张商英罢相之后,坐为商英赋内前行贬惠州。大观五年会赦北归,道卒。大观五年即政和元年(1111),下距宣和元年(1119),庚没九年矣,安得同寓京师?其说殊为可疑。”今据马良春、李福田《中国文学大辞典》,吴海林、李延沛《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》及南京大学历史系《中国历代名人辞典》载,唐庚生于宋熙宁四年(1071),卒于宋宣和三年(1121)。其卒年比清《四库全书》编撰者考订的大观五年(1111)晚十年。宣和元年为1119年,唐庚仍在世。所以,“同寓京师”之说不无可能。清《四库全书》编撰者又引刘克庄《后村诗话》:“子西诸文皆高,不独诗也。其出稍晚,使及东坡之门,当不在秦、晁之下。”进而断定:“是庚平生未见苏轼。”又谈到本书言及轼者共八条,其中一条称“余雅善东坡”,一条称“东坡赴定武,过京师,馆于城外一园子中,余时年十八,谒之,则与轼甚稔。”清《四库全书》编撰者倾向刘克庄观点,认为“克庄不应如是之舛”。但,据现代资料(诸如上述三种工具书)认定,苏轼生年为1036-1101年。唐庚十八岁时,苏轼五十三岁,均在世。从时间上不能否定唐庚与苏轼交往的可能性,根本谈不上“其出稍晚”。《中国历代名人辞典》载:“他(唐庚)与苏轼相善。”《中国文学大辞典》则更明确说:唐庚“十八岁时曾谒见苏轼”,他“才气甚高,文采风流与苏轼相似。他们都是眉州人,并且都曾贬官惠州,身世也有相似之处。因此,当时人称为‘小东坡’。”并进一步说明:“他既然阿附张商英,以后就很难入东坡之门。”由此看来,清《四库全书》编撰者所做“唐庚平生未见苏轼”的结论并不确实。虽然否定清人的上述考证并不能说明本书即真,但他们藉此做出本书“殆好事者依托为之”的两条主要理由显然都不成立。至于他们谈到的本书“记庚论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一条,与徐度《却扫编》所记庚语同,剽剟之迹显然”之类,亦缺少令人信服的根据:甲、乙两者相同,并不能认定一定是甲剽剟乙,何况《却扫编》为宋人所撰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书经讲义

    一卷。清周嵩年撰。此书书口题“豫河客籍学堂”,大概为河南学堂课士的讲义。全书分为六章,第一章讲解《全经大义》,第二章讲解《虞书》、《夏书》,第三章讲解《商书》,第四至六章,讲解《周书》。在第一章讲解全

  • 孟子年谱

    不分卷。清黄玉蟾撰。玉蟾字芬桂,江苏太仓人,曾辑有《战国纪年》一书。此书纪年采用《通鉴纲目》,但以为《通鉴纲目》还有不少缺漏,就取《史记》各世家、表、传以及《战国策》一书中纪年、诸子书中有关资料来补充

  • 大学臆古

    一卷。清王定柱撰。是书首有自序,大意以为朱子与《大学》,尤殚精力,独格物一节,补经所缺,纷纷讥病。是书虽于程朱不尽合,但不致戾程朱,诚正轨辙。其分章取李光地所定古本,也不尽依之。如第二章李本连“淇澳”

  • 史拾载补

    无卷数,明吴宏基撰。宏基字柏持,仁和(今浙江省杭州市)人。《史拾载补》选取《史记》八书及《儒林》、《循吏》、《游侠》、《酷吏》、《滑稽》、《日者》、《龟策》、《货殖》、《匈奴》、《西南夷》、《大宛》共

  • 西村省己录

    二卷。明顾谅(生卒年不详)撰。谅字希武,上虞(今浙江省上虞县)人,西村乃其别号,洪武中以荐为无锡县教谕。该书所录,皆关于修省之论。《四库全书总目》谓其“大旨醇正,词亦平近易晓,然持论未免稍迂”。此书一

  • 鶡冠子注

    一卷。清王闿运(1832-1916)撰。闿运著有《周易说》,已著录。《鹖冠子》一书,本为伪书,而错乱特甚,几乎难以句读。注释此书,当先校勘。能解释则释之,其义不知,当存阙以待后人补之。闿运注释此书,抛

  • 离骚

    一卷。清田砚池(生卒年事迹均不详)撰。版本有清光绪二十四年(1898)梦鹧鸪楼刊本。

  • 补修徐沟县志

    六卷。清王勋祥修,秦宪纂。王勋祥,浙江金华县人,出身附贡生,领同知衔,曾先后两次任徐沟知县。此书为光绪五年(1881)复任邑知县时所撰。历时二年告成。《补修徐沟县志》光绪七年(1883)刻本。考徐沟自

  • 登坛必究

    四十卷。明王鸣鹤撰。王鸣鹤字羽卿,山阳(今江苏淮安)人。《明史》无传,从书中序跋推断,大约为明万历年间人。出身于将门之家,少有远志。故承祖业,袭千夫长。丙戌(1586)举武进士,累功迁副总戎。王氏自己

  • 此木轩经说汇编

    六卷。清焦袁熹(详见《春秋阙如编》)撰。此书是袁熹读诸经注疏所作标识,其门人掇拾成编。包括《易》、《诗》、《书》、“三礼”、“三传”、《尔雅》十经。其中《书》三十四条,《周礼》十六条,《仪礼》一条,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