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

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

二十六卷。劳格、赵钺撰。赵钺(1778-1849),字星甫,浙江仁和(今杭州)人。嘉庆十六年(1811)进士,选翰林院庶吉士,后任湖北咸宁、江苏溧水知县,又升泰州知州。对于唐代尚书省郎官石柱、御史台精舍的题名均作过考索,属稿未成,自度不能毕其功,遂托付同郡劳格。劳格(1820-1864),字季言,浙江仁和人,诸生,长于考证、校雠之学,“尤熟于唐代典故”。所校《元和姓纂》、《北堂书钞》、《文苑英华》、唐宋人文集,被称为“引证博而且精”。他在接受了赵钺的稿本之后,查阅了大量唐代史料,“悉力考核用功,虽寒暑无间”,终于完成书稿而未及刊刻便英年早逝。两部遗稿,均由其友人丁宝书为之整理,汇编入《月河精舍丛书》,于光绪六年(1880)刻印。唐代尚书省六部之下设二十四司,再加以尚书都省设左、右司,每司置郎中、员外郎为正、副长官,统称为郎官。唐代官衙有题写壁记的风习,尚书省各司都有壁记,韦述《两京新记》有“郎官盛写壁记,以纪当厅前后迁除出入,浸以成俗。”(《唐语林》卷八引)自开元二十九年,任郎官者即题名刻石于柱上;唐初至开元间的题名,是德宗贞元年再刻时所补;宣宗大中十二年,又有三刻。开元二十九年原石已不存,只有宋拓本流传。今存于西安碑林中的“郎官石柱题名”,为大中十二年三刻,仅有左司所统吏、户、礼三部所属十二司郎官题名的石柱,也已残损、断裂。石柱七面,每面各四截,每截十行至二十一行,三、四十字,且多泐字,姓名可见者三千一百九十二人,除姓名不全者二百七十七人,全者为二千九百一十五人。内中重见者五百四十七人、三见者一百四十人、四见者二十六人、五见者六人,总计重见七百一十九人。劳格在赵钺的未完稿基础上,采用了两《唐书》、《资治通鉴》以外的相关史籍一百二十余种,有不少是唐宋时期的政书、类书和总集,如《通典》、《通志》、《通考》、《太平御览》、《文苑英华》、《唐文粹》、《名府诗集》、《唐大诏令集》以及《道藏》等,著录了现存石柱即左司和吏、户、礼所属十二司郎官三千二百余人,另补遗六百三十四人,并考订了其事迹。凡有专传可考,而历官与石柱相合者,则只列其里居、姓氏、由某官迁转某官,生平事迹不详载;本传不载而见于他传、他书,间有轶事者,则列于本传之后,附存之。其人无专传者,详考其生平所历之官职、事迹,按其先后编次。劳格还很注意同姓名者,必考其世系、核其时代,以决是非。在详考郎官诸人事迹之外,劳格还有两大贡献,即阐明石柱上下各面应如何相接,发现石柱有三刻之不同,对后来继续考研者颇有启发。该书因最终未经“自身勘定,故不无遗憾之处”,如度支郎中内保留得有祠部郎中姓名,所引两《唐书》、唐人文集也有不少舛误。该书传本仅有光绪六年所刻《月河精舍丛书》本,中华书局1992年据以出版了点校本,核查原文文字,并补辑了赵魏与王昶所辑录的《唐郎官石柱题名》两种,附于书后,并编制了较为详细的人名索引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筹海初集

    四卷。清关天培(1871-1841)撰。关天培,字仲因,号滋圃,江南山阳(今江苏淮安)人。嘉庆八年(1803),由行伍考取武生,拨补外委,历升千总。道光十三年(1883),累官署江南提督。次年,授广东

  • ■阳纪事

    十二卷。清凌泰交撰。凌泰交字谦斋,江苏江都人。道光中,任贵州镇远府知府五年,百废俱兴。此编取建设、义仓、义学、义棺等分牍,劝谕学校,晓示闾阎,诸规条汇梓,朋友赠言,及自作纪事歌诗,附其间。其中最有益民

  • 春秋正谊论

    四卷。清方宗诚(详见《读易笔记》)撰。该书本于“正其谊不谋其利,明其道不计其功”之义,阐发《春秋》一书中的义理。多逞臆高谈,议论多而考证少。认为《春秋》三传中有可法可戒而未尽者,有似是而非者,不为之阐

  • 朱子文语纂编

    十四卷。末著编辑者名氏。此书取朱熹文集及《朱子语类》进行编纂,以类相从,不分门目,前后亦无序跋,可能为草创未完之本。(四库全书总目》有该书存目。

  • 训练操法详晰图说

    二十二卷。袁世凯(1859-1916)撰。袁世凯,字慰亭(又作慰庭),号容庵。河南项城人。光绪八年(1882)随淮军提督吴长庆入朝鲜,协助朝鲜国王镇压汉城兵变,清政府奖叙五品同知衔。光绪十一年,被李鸿

  • 风俗通校正

    一卷。清朱筠(1729-1781)撰。朱筠字竹君,一字美叔,号笥河,大兴(今属北京市)人。乾隆十九年(1754)进士。授编修。曾充方略馆总裁官、四库全书馆纂修,督学安徽、福建,为学政,官至侍读学士。朱

  • 郑堂札记

    五卷。清周中孚(1768-1831)撰。周中孚字信之,号郑堂,乌程(今浙江省吴兴县)人。善长于目录学,平生著述颇多,大多散佚。此书以纪事纂言为宗旨,主要内容包括词苑丛话、文录、诗录、札记等。有《丛书集

  • 中庸衍义

    十七卷。明夏良胜(1480-1538)撰。夏良胜字于中,南城(今属江西)人。正德三年(1508)进士,历任吏部考功员外郎、南京太仆寺少卿等职,后为仇家所陷,谪戍辽东。著有《东洲初稿》等书。此书嘉靖间夏

  • 海山仙馆丛书

    五十六种,四百九十二卷。清潘仕诚编。潘仕诚字德畬,广乐番禺人。官至兵部郎中。丛书刊于光绪二十九年(1903),仿《知不足斋丛书》体例,板式亦相同。书前凡例曰“但择前贤遗编,足资身心学问,而坊肆元传本者

  • 庄子识小

    一卷。清郭阶(详见《周易汉读考》)撰。前人研究《庄子》者,有人据《庄子·天下篇》怀疑庄子其人属于儒家。但自汉代以来的学者一般都认为庄子属于道家。郭阶认为老子之学是儒家的本源,而庄子又出于儒家,不得已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