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义镜新
一卷。清王廷鼎撰。王氏生平著述,参见《说文佚字辑说》。是书旨在探求文字的古义,以许氏《说文》为据,或发掘其未竟者,或揭示其未及者。纵观全书,得失相参,有些说法纯属臆测,于古无征。是书有光绪十五年(1889)刊本。
一卷。清王廷鼎撰。王氏生平著述,参见《说文佚字辑说》。是书旨在探求文字的古义,以许氏《说文》为据,或发掘其未竟者,或揭示其未及者。纵观全书,得失相参,有些说法纯属臆测,于古无征。是书有光绪十五年(1889)刊本。
十三卷。清江有诰(?-1851年)撰。江有诰字晋三,号古愚。徽州府歙县(今安徽歙县)人。恩贡生。一生无意仕进,杜门读书。曾概叹周秦以后,古音日失,便潜心音韵之学。始以顾炎武、江永、段玉裁之书为宗。初分
十五卷。宋魏泰撰,生卒年不详。魏泰字道辅,襄阳(今湖北襄樊)人,有口才,善作文章,好伪托他人名作书,如《志怪集》、《括异志》托名张师正作;《碧云騢》托梅尧臣名作。用己名所作之书有《临汉隐居集》,《临汉
一卷。唐欧阳询(557-641)书。欧阳询,字信本,潭州临湘(今湖南长沙)人,书法家。官至太子率更令,弘文馆学士,封渤海县男。书法学王羲之、王献之,自成一家,称“欧体”,为唐初四大书家之一。有《九成宫
五卷。清丁晏撰。丁晏(1793-1875)字柘堂,江苏山阳人。道光元年(1821)举人。平生精研经学训诂,笃好郑学。辑《禹贡集解》三卷,对《诗经》之郑笺、“三礼”之郑注研究尤深,认为孔疏曲解郑学,因之
三十卷,清翁道均修,熊毓藩等纂。翁道均,曾任营山县知县。营山县有志始于康熙四十年(1701),为县令张玉麟所修。乾隆九年(1744)县令李溶、四十五年(1780)县令王绂疆先后续修。嘉庆十七年(181
三卷。明释妙声撰。释妙声,字九皋,江苏吴县人,生卒年不详。元末居景德寺,后居常熟慧曰寺,又主平江北禅寺。洪武三年(1370),与释万金同被召,总领全国佛事。所作诗文,辑为《东皋集》三卷。洪武十七年(1
二卷。附《法帖释文刊误》一卷。旧本题唐韦续(生卒年及里贯不详)撰。《墨薮》辑录前人论书之语,共二十一篇。所列篇目皆不列撰录者姓名,有的还加以删削,令后人难以深察。《墨薮》分上、下两卷。上卷共录十篇:“
十八卷。明郑文康(1413-1465)撰。郑文康,字时又,号介庵,江苏昆山人。正统十三年(1448)进士,见者都以公辅期之。观政大理寺,未久移疾归。父母继丧,遂绝意仕进。居家枕藉经史,操觚顷刻千言。稿
四卷。清钱大昕(详见《廿二史考异》)撰。大昕精研经史,虽微文琐节,考证必详。该书考证古代名人生卒年岁,核其寿数,取左氏“有与疑年”之义,称《疑年录》。书中录三百余人,大抵多殚研经史与诗文书画名家。海盐
六卷。元张理(详见《大易象数钩深图》)撰。此书分内外两篇,篇各三卷。内篇有《本图书》、《原卦画》、《明蓍策》三卷;外篇有《象数》、《卦爻》、《度数》三卷。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说该书“于元会运世之升降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