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孙膑兵法

孙膑兵法

上编十五篇,下编十五篇。孙膑撰。孙膑生卒年不详,战国中期人,约与商鞅、孟子同时期。齐国阿(今山东阳谷东北)、鄄(今山东鄄城北)一带人,孙武后裔。其真名不可考,因受过膑刑,故史称孙膑。据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记载:早年曾与庞涓同学兵法。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,妒嫉孙膑的才能超过自己,遂将其骗至魏国,施以膑刑。后为齐使秘密带回齐国,齐将田忌待以宾客之礼。尝为田忌谋,赛马取胜。田忌荐之于齐威王,任军师。周显王十五年(公元前354年),魏伐赵,赵急,出使求救于齐。次年,齐威王遣田忌、孙膑率兵救赵。孙膑避实击虚,批亢捣虚,引兵直趋魏都大梁(今河南开封)。迫使魏将庞涓回师自救。在桂陵(今河南长垣西北)遭齐军伏击,几乎全军覆灭,庞涓仅以身免。创造了著名的“围魏救赵”战法。后十三年,齐魏马陵之战又重创魏军,庞涓智穷兵败,乃自刭。案此太史公说,或谓《孙膑兵法》首篇《擒庞涓》,庞涓在桂陵之战兵败被俘,何又有后十三年马陵之战,庞涓自刭?今人张震泽《孙膑兵法校理》于此有说,谓禽(擒)有二义,此禽为制服之义,非擒获之义。其说有据,文繁不俱录。相传孙膑有兵法传世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著录:《齐孙子》八十九篇,小注:图四卷。颜注:孙膑。可见此书在汉以前尚存,又名《齐孙子》。其后失传,《隋书·经籍志》中即不见著录。故自宋代以来迄至近世,众多学者对孙武和孙膑是否各有兵法传世问题提出怀疑,或谓孙武即孙膑,孙子十三篇即《孙膑兵法》,聚讼纷纭,莫衷一是。1972年4月,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了《孙子兵法》、《孙膑兵法》及其它一些先秦兵书竹简,证明孙武、孙膑各有兵法,长达一千七百余年的疑案至此全解。经专家整理,1975年出版,共收竹简四百四十余牧,计一万余字(此统计数字据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《孙膑兵法》编者注,文物出版社)分上、下两编,各十五篇。上编十五篇篇名依次为:擒庞涓、[见威王]、威王问、陈忌问垒、篡卒、月战、八阵、地葆、势备、[兵情]、行篡、杀士、延气、官一、[强兵]。(有[ ]者标题乃竹简整理小组所加,原简无标题。)上编直录孙膑的言论与有关事迹,当为孙膑及其弟子所撰无疑。下编既没有孙膑、田忌、齐威王之间的问答之辞,也没有“孙子曰”字样,因此,其是否为孙膑之论著尚难确断,姑存疑。此书继承并发展了《孙子兵法》的军事思想,总结了战国中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,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。如在战争观上提出“战胜而强立,故天下服矣”的论点,主张以战争的手段来实现“天下服”的政治目的。在战略上主张“必攻不守”,所谓“必攻”,即指坚决地攻击,或说一定要打击;所谓“不守”,不是说不防守,而是指敌方没有防守、或无法防守、或防守虚弱之处。攻敌之不守之处,为兵家用兵之要略。此乃《孙子兵法·虚实篇》所谓“攻而必取者,攻其所不守也。”在战术上,“孙膑贵势”(《吕氏春秋·不二》),极为重视根据不同的敌情、地形、天候、阵法等各方面条件,创造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的作战态势,从而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。此外,孙膑对将帅的选拔,士卒的训练等都提出了极有价值的观点。在军事理论上,提出以“道”制胜,其所谓“道”,即今语“客观规律”。主张按客观规律办事,这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弥足珍贵。此书久佚,直至1975年山东银雀山汉墓出土方重见天日。经由专家整理,1975年2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简本《孙膑兵法》,为普通32开本;7月又出版线装大字本。1985年版将下编移出,补入“五教法”一篇,共十六篇、二百九十四简,文字也有较多修正。近年此书较好的整理注释本有张震泽《孙膑兵法校理》(中华书局1984年版)。此外,邓泽宗《孙膑兵法注译》(解放军出版1986年版)、傅振伦《孙膑兵法译注》(巴蜀书社1986年版)、刘心健《孙膑兵法新编注译》(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),俱可参考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海裳春晓楼吟草

    一卷,《续刻》一卷。清武淑仪(生卒年不详)撰。武淑仪,字倩霞,今江苏太仓人。钱宝玙序言:“女史妙才淑德,闾里同钦针黹工。”凡诗百余首。是书为清光绪十一年(1831)刻本。

  • 明书汇石

    四卷。清姚学经辑。姚学经,生平见《晚香堂苏帖》。姚学经平生刻帖众多,为后世学者留下许多宝贵书学资料,但姚氏劣于精鉴,故刻帖中伪赝书迹甚多。此《明人汇石》则稍佳,伪帖较少,却于各书家之前,冠以大隶字之名

  • 邱氏家集

    一卷,附《文献私记》一卷。清邱宪(生卒年不详)编。邱宪,原名崧生,字啬庵。其家族自明初由明州(今浙江宁波)迁居江苏淮安县,至宪已五十五世,历代门弟颇盛,擅文笔有著作者近四十人,因历经河患、兵乱,文稿亡

  • 国朝严州诗录

    八卷。清宗源瀚(生卒年不详)撰。宗源瀚,江苏上元(今江宁)人,曾任浙江补用道严州府知府。清朝严州其诗之流传见于阮氏《輶轩录》、六县旧志与诸家纂辑者则时时遇之,作者不胜流连追慕,阮氏属幕中诸君子与书院肄

  • 春秋列国辑略

    不分卷。清王文源(详见《春秋世族辑略》)撰。该书撰成于清乾隆四十三年(1778),未及刊行,后因鸦片战争之乱而散失。道光二十四年陈世珍于书肆中购得《春秋世族辑略》及该书,付梓刊行。该书不分卷,按《春秋

  • 麟旨定

    无卷数。明陈于鼎撰。陈于鼎字尔新,宜兴(今江苏宜兴)人。官至翰林。该书专为科举考试而作,从《春秋》中拟出题目,以一破题为式,而略为诠释。无甚新意。今上海图书馆、南京图书馆藏有明崇祯刻本,作十二卷。

  • 西泠闺咏

    十六卷。清陈文述(1771-1843)撰。陈文述字怡道,号退庵,别号颐道居士。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嘉庆三年(1798)中乡试副榜,嘉庆五年(1800)中举。入京为正黄旗官学教官。历官上海、崇明、常熟

  • 春秋读意

    一卷。明唐枢(见《易修墨守》)撰。作者认为,论《春秋》不当以褒贬看圣人,而应只录其事实,使人自见是非。对前人所谓《春秋》“字字有褒贬”之说有所矫正。今有《木钟台全集再集》本。

  • 外戚事鉴

    二卷。不著撰人名氏。《千顷堂书目》有《明宣宗御制外戚事鉴》五卷。并释曰:此书于汉以下历代戚里之臣,举其善恶之迹,以及其最终所得吉凶,分类而列,共得七十九人。宣德元年四月书成,皇亲各赐一本。《四库》馆臣

  • 阜阳县志

    二十四卷,首一卷。清刘虎文、周天爵修,李复庆等纂。刘虎文,武清(今天津市武清县)人,举人,前石埭知县,后知阜阳县事。周天爵,山东东阿人,进士,官至漕运总督。李复庆,四川蓬溪人,拔贡,前旌德知县,道光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