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新唐书纠谬

新唐书纠谬

二十卷。宋吴缜撰。吴缜,生卒年不详,字廷珍,成都人。北宋英宗治平中进士,神宗时“从宦巴峡”,撰成该书。哲宗元祐中,知万州、蜀州。绍圣元年(1094),经侍读胡宗愈推荐,吴缜表进该书于朝。吴缜撰写该书,历来有两种说法。一种说法是,吴缜初登第,上书欧阳修,愿预官属之末修《新唐书》,欧阳修以其“年少轻佻拒之”。新书成后,吴缜“乃从其间指摘瑕疵,为《纠谬》一书。”(王明清《挥麈后录》卷二)另一种说法是,吴缜以其父师孟名显于时,却“不得预修”《新唐书》,“故为此”书以纠之。(《直斋书录解题》卷四)以吴缜中进士年份而言,前一种说法与事实不符。因《新唐书》成书在前,为嘉靖祐五年(1060),而吴缜初登第在后,是治平中(1064-1067)。后一种说法,本身就难于断定是否事实。故前用“世传”二字带出。今之可据者,一为元祐四年(1089)八月吴缜所写自序,一为绍圣元年(1094)吴缜《进新唐书纠谬表》。据《自序》所言,该书为其“从宦巴峡”时所撰,元祐四年八月“解秩还朝”,归舟中将书稿整理成册,并于地当峡口的夷陵至喜亭写成序文。序称:前期旧史如唐及五代实录等,已修为新书颁于天下。《新唐书》自颁行迄今几三十载,学者传习。“缜寻阅新书,间有未通,则必反复参究,或舛驳脱谬,则笔而记之。”岁时稍久,积目益众。归纳而论,其失有八:一曰责任不专,二曰课程不立,三曰初无义例,四曰终无审覆,五曰多采小说而不精择,六曰务因旧文而不推考,七曰刊修者不知刊修之要,八曰校勘不举校勘之职,而惟务苟容。接着,吴缜又分析了造成“八失”的原因:新书纪、志、表则欧阳公主之,传则宋公主之,所主既异而不务通知其事,故纪有失而传不知,传有误而纪不见。尝闻修唐书自建局至印行罢局,几二十年。修书官初无定员,皆兼莅他务,或领外官。其书既无期会,得以安衍,自肆苟度岁月,如是者将十五年而书犹未有绪。及朝廷讶其淹久,屡加督促,往往遣使就官取之。于是仓猝牵课,以书来之,是书之不能完整,又何足怪!吴缜的这一分析,是符合实际的,历来正视不够,当引起注意。吴缜撰写该书,因“无他异书以考证,止以本史自相质正”。全书分二十门,各为一卷,其目类如下:一曰以无为有,二曰似虚而实,三曰书事失实,四曰自相违舛,五曰年月时世差互,六曰官爵姓名谬误,七曰世系乡里无法,八曰尊敬君亲不严,九曰纪志表传不符,十曰一事两见而异同不完,十一曰载述脱误,十二曰事状丛复,十三曰官削而反存,十四曰当书而反阙,十五曰义例不明,十六曰先后失序,十七曰编次未当,十八曰与夺不常,十九曰事有可疑,二十曰字书非是。所涉记事,凡四百六十条。《进书表》称,其书初名《新唐书正谬》,“寻以未尝刊正,止是纠摘谬误而已,遂改为《新唐书纠谬》。”吴缜另有《五代史纂误》,以纠《新五代史》之误。《新唐书纠谬》一书,直至南宋高宗绍兴八年(1138)才由宇文时中刊行。元、明时期,罕有流传。清代,四库馆所采两淮所进本为南宋旧刊。钱大昕校、补遗、附录本,刊入“知不足斋丛书”。孙星华撰校勘记本,刊入“武英殿聚珍版丛书”。卢文弨校补一卷,单行,刊入“抱经堂丛书”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会同县志

    十四卷首一卷,清孙炳煜等修,黄世昌等纂。孙炳煜,字耀庭,河南荥阳人,进士,光绪元年(1875)任会同县知县。会同县志创修于明嘉靖邑令萧标。迄清复肇修于康熙邑令曹兴隆,一续于乾隆县令于文骏,再续于嘉庆县

  • 进修录

    三卷。明冯渠(生卒年不详)撰。冯渠,字谦川,新城(今江西新城县)人。明万历十一年(1583)进士。此书三卷,全规仿《论语》之文,又仿《论语》分为二十篇。属王通《中说》之类。

  • 待清遗稿

    二卷。宋潘音(1270-1355)撰。潘音字声甫,浙江天台人。自咸淳之末,遭逢世乱,即隐居不仕,题所居曰“待清轩”。入元以后,仍隐遁以终。其集旧无传本。明嘉靖间,其后人从败簏中得遗稿,属徐云卿校定而序

  • 显学

    世之显学,儒、墨也。儒之所至,孔丘也。墨之所至,墨翟也。自孔子之死也,有子张之儒,有子思之儒,有颜氏之儒,有孟氏之儒,有漆雕氏之儒,有仲良氏之儒,有孙氏之儒,有乐政氏之儒。自墨子之死也,有相里氏之墨,

  • 四友斋丛说

    三十八卷。明何良俊(?-1573)撰。何良俊字元朗,号柘溟,松江华亭(今属上海市)人。与其弟何良傅皆负俊才,时人以“二陆”比之。何良俊少笃学,二十年不下楼,所藏书四万卷,一一涉猎。在海上筑有清森阁,藏

  • 武英殿聚珍版丛书

    一百三十八种,二千八百九十一卷。清高宗敕辑。清乾隆三十八年(1773),清高宗弘历敕编此书,命金简(详见《武英殿聚珍版程式》)掌其事。武英殿为清宫殿名,凡官修各书均在此校刊装潢,“聚珍”二字则为高宗赐

  • 尹文子校勘记

    一卷。清钱熙祚(生卒年不详)撰。熙祚一生长于校注,有《吴光郡校勘记》、《鬻子校勘记》,已著录。熙祚又引《道藏》本、吉府本、及《北堂书钞》、《群书治要》、《艺文类聚》、《意林》、《白孔六帖》、《长短经》

  • 书传补商

    十七卷。清戴钧衡撰。戴钧衡字存庄,号蓉洲,安徽桐城人,道光二十九年(1849年)举人。在卷首的撰述条例中,戴钧衡曰:“殷盘周诰,诘曲聱牙,历汉迄今,义多未显。《微子》、《金縢》、《多士》、《君奭》、《

  • 男子双名记

    一卷。明陶涵中(生卒年不详)撰。陶涵中字雪凡,嘉兴(今属浙江省)人。万历十六年举人。官至建昌府同知。其书所记皆为古今男子双字之名者,如殷七七、王保保之类,共二十一人。自叙谓与友人相饮酒,以此为酒令,在

  • 畹兰斋文集

    四卷。清李桢(生卒年不详,)撰。李桢,清末叶人。其人甫三十而绝仕进之意,以岁贡生老。善古近体诗,然不多作,尤工时文。除本书外,著有《说文逸字辩证》。《畹兰斋文集》多属作者光绪年间的著述,收论说、考证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