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疆访古录
二卷。清王树楠撰。王树楠(1859-1936),字晋卿,号陶庐老人,新城(今属河北)人,光绪年间进士,官铜梁知县、新疆布政使。民国间修《清史》,总纂志传。此编包括汉以来碑刻写经及古器物凡四十二条:计碑十一条、石刻五条、写经九条、墓志二条、造像碣二条、牒二条、回铜器文二条,三国志残传、书札、契、状、题名、壁画、畏吾儿残字、中统抄、回玉圭文、古钱、玛瑙镂字、石璞番字、铜砖、铜印各1条。惟碑文石刻现存已稀,则采诸书所录之文辨其异同,附诸家记跋于后,间出己说。有聚珍仿宋印书局刊本。
二卷。清王树楠撰。王树楠(1859-1936),字晋卿,号陶庐老人,新城(今属河北)人,光绪年间进士,官铜梁知县、新疆布政使。民国间修《清史》,总纂志传。此编包括汉以来碑刻写经及古器物凡四十二条:计碑十一条、石刻五条、写经九条、墓志二条、造像碣二条、牒二条、回铜器文二条,三国志残传、书札、契、状、题名、壁画、畏吾儿残字、中统抄、回玉圭文、古钱、玛瑙镂字、石璞番字、铜砖、铜印各1条。惟碑文石刻现存已稀,则采诸书所录之文辨其异同,附诸家记跋于后,间出己说。有聚珍仿宋印书局刊本。
二百卷。乐史撰。乐史(930-1007),字子正,宋抚州宜黄(今属江西省)人。初为平原主簿,太平兴国五年(980)举进士,历著作郎,知陵、黄、商等州,分司西京,改判留司御史台。著述颇为丰富,传世有《广
二十二卷。明何良俊(1505-1573)撰。何良俊,字之朗,号柘湖居士。华亭(今上海松江)人。大笃学,曾二十年不出楼,学识渊博,嘉靖三十二年(1553),以岁贡生特授南京翰林院孔目。著有《四友斋丛说》
五十二卷。明方以智撰。方以智(1611-1671)字密之,号鹿起,又号曼公,安徽桐城人。少与陈贞慧、吴应箕、侯方域等参加复社活动,人称四公子,驰名文苑。崇祯十三年(1640年)进士,官翰林院检讨。入清
一卷。清王昶撰。王昶(1725-1806)字德甫,号述庵,又字琴德,江苏青浦人(今上海市),乾隆十九年(1754)进士,官至刑部侍郎。湛深经术,娴于政事韬略。时号通儒,学者称阑泉先生。著述宏丰,著有《
一卷。清强汝询撰。强汝询在咸丰五年(1855)依据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、《续汉郡国志》、《汉书》和《后汉书》的本纪、列传及其注释等,编撰成《汉州郡县吏制考》一书。书前有强汝询《自识》,书末附有《杂论》
二十四卷。李廉(生卒不详)撰。李廉字行简,庐陵(今江西吉安市)人,元代经学家。李廉于元至正二年以《春秋》举于乡,进士及第后仍闭门著书,后官信丰令、遇寇乱而死。此书属集注汇编性质。《自序》云:“先《左氏
一卷。清王韬(详见《春秋朔闰日至考》)撰。该书是作者所撰《弢园经学辑存》中的一种,为旅居海外时所作。据春秋时的至日朔闰,排列为表,每行为一年,分为十二格,每格为一月,遇闰年则置十三格。大体上以冬至为经
五卷。清刘淇撰。刘淇字仲武,号南田,一号龙田,又号卫园,别号南泉山人。确山(今河北确山县)人。因父官山东按察使,故徙家济南。汉军镶白旗人。弟汶,举人,与兄同受知世宗,时有“二难”之目。尚著《周易通说》
见《世要论》。
四卷。劳经原撰。劳经原,清代嘉庆、道光年间浙江仁和人。子格,长于考证、校雠之学。府兵制自西魏、北周、隋之世,陆续增补设置,至唐初始臻完备。但两《唐书》所载均不详确,设府数目说法不一。劳经原鉴于此种状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