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明太祖文集

明太祖文集

二十卷。明朱元璋(1328-1398)撰。明巡按直隶督学御史姚士观、南京户部督储主事沈铁同校刊。朱元璋,即明太祖。幼名重八,又名兴宗,后改名元璋,字国瑞。濠州钟禹(今安徽凤阳东)人。少时在皇觉寺为僧。元至正十二年(1352)参加郭子兴部红巾军,后自立一军,韩林儿称帝时任左副元帅。龙凤二年(1356)攻下集庆(今江苏南京),废除了一些元代苛政,命诸将屯田。后接受朱升“高筑墙,广积粮,缓称王”的建议,壮大了自己的军力。龙凤七年(1361)被韩林儿封为吴国公。旋击败陈友谅,至龙凤十年(1364)消灭其残余势力,改称吴王。龙凤十二年(1366)发布文告,咒骂红巾军为“妖”,杀害韩林儿。次年消灭张士诚的割据势力。旋即出军北上。1368年称帝,国号明,年号洪武,以应天(今南京)为京师。同年攻克大都(今北京),推翻元朝统治,以后逐步统一全国。他普查户口,丈量土地、奖励农桑、均平赋役、兴修水利、推行屯田,并减轻对工匠的奴役。同时抑制豪强贪吏,制订《大明律》,兴胡惟庸、蓝玉等狱,废中书省及左右丞相,加强皇权,以巩固中央集权,为社会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。《明太祖集》辑录诏、制、诰、书、敕命、策问、敕问、论、乐章、乐歌、文、碑、记、序、说、杂著、祭文、诗共十六类、二十卷初刻于洪武七年(1374)。刘基与宋濂文集所载序文俱云五卷,称翰林学士乐韶凤所编录。然黄虞稷《千顷堂书目》已不著录。所著录者有《明太祖文集》三十卷。包括甲集二卷、乙集三卷、丙集文十四卷、诗一卷、丁集十卷。又《太祖文集类编》十二卷。又《太祖诗集》五卷。又《太祖御制书稿》三卷。均与此本不符。焦兹《国史经籍志》列《太祖文集》二十卷,又三十卷。此本卷数与焦兹所列前一本合,当即为焦竑所著录。其刻在万历十四年(1586)编次不知出自谁手。目录未有姚士观等跋语,乃据旧本刻于中都,亦未能详考其所由来。朱彝尊《明诗综》载有太祖《神凤操》一首,而集内无此作,则亦未为赅备。但所谓三十卷者,未见其传本,其存佚均未可知。后来诸家所藏,大抵皆即姚士观等所刻。为明一代开国之著作。四库已存目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钦定时晴斋法帖

    十卷。汪由敦(1692或1693-1758)书,乾隆二十三年钦定辑刻。汪由敦,字师苕(一作师茗,又作师敏),号谨堂,一号松泉,安徽休宁(今属安徽)人。雍正二年进士,官至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,谥文端。汪由

  • 明太保费文宪公诗集

    十五卷。明费宏(1468-1535)撰。费宏,字子充,号鹅湖。铅山(今江西铅山东南)人。成化进士,授修撰。历礼部尚书,兼文渊阁大学士,参赞机务,进户部尚书。费宏性耿介,不事权贵。佞臣钱宁与朱宸濠欲与之

  • 画响

    不分卷。明李永昌(约1636年前后在世)撰。李永昌,字周生,号黄海,安徽徽州(今歙县等地)人。林古度为是集序,时间约明末。其书皆自题所画之作,分为四册。皆五言绝句而不著题。《四库》撰纂人称其气韵亦未能

  • 诚意伯文集

    二十卷。明刘基(1311-1375)撰刘基,字伯温,浙江青田人。元末进士,曾任江西高安县丞、江浙儒学副提举、江浙行省都事,因与元朝统治者发生矛盾,充弃官隐居于青田山中。元至正二十年(1360)至应天(

  • 夏小正释义

    不分卷。清宋书升(生卒年不详)撰。宋书升,字晋之,维县(今四川理番县西四十里)人。光绪十八年(1892)进士,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后,即隐居不仕。是书前后无序跋。每月题书名及“维宋书升学”,似是十二卷

  • 春雨杂述

    一卷。明解缙(1369-1415)撰。解缙字大绅,号春雨。吉水(今江西吉水)人。洪武二十一年进士,授中书庶吉士,曾上封事万言,论政令多变,刑罚过重之弊。永乐初,任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,直文渊阁,预机

  • 此观堂集

    六卷。明罗万藻(?-1647)撰。罗万藻,字文止,江西临川人。生卒年不详。天启七年(1621)举人。官累礼部主事。著有《十三经类语》等。罗万藻与同邑章世纯、陈际泰、东乡艾南英并以制义名一时,号江西四家

  • 易类

    《易》又称《周易》,是先秦的卜筮之书。《易》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,相传伏羲作八卦,文王重为六十四卦,并作卦辞,爻辞,是为《易》的经的部分,到战国时,出现《彖辞》、《象辞》、《系辞》、《文言》、《说卦》、

  • 诗说

    ① 十二卷。宋刘克撰。刘克,宋理宗时人,生卒年及事迹不详。信安(今浙江常山县)人。刘克在《诗经》研究方面受吕东莱的影响,《诗说》一书的体系仿效《吕氏家塾读诗记》,一诗一解,先列原文,后录诸家之说,而系

  • 崧庵集

    六卷。宋李处权(生卒年不详)撰。李处权,字巽伯,溧阳(今江苏省溧阳县)人。宣和间,与陈叔易,朱希真以诗名。南渡后尝领三衢。处权乃李淑曾孙,淑家典籍颇富,其《邯郸图书志》,晁公武每引为据。处权承其世学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