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春秋经筌

春秋经筌

十六卷。赵鹏飞(生卒不详)撰。赵鹏飞字企明,号木讷,绵州(治今四川绵阳)人,宋代经学家。生平不详。除此书外,赵氏还著有《诗故》(已佚)。赵氏认为,说经者拘泥三传,各守师说,多失孔子本旨,所以此书主于据经解经。其《自序》云:“学者当以无传明《春秋》,不可以有传明《春秋》。无传之前其旨安在,当默与心会矣。”赵氏释其书名“筌”字云,“筌”为筌心,而非筌器,“道不可以心囿而可以心求,求经当求圣人之心,此吾《经筌》之所作也。然圣人作经之心安在哉?曰,圣人驭天下之柄,威福而已,……所谓威福者,为褒为贬为功惩,自其赏罚而观之,则贤不肖判然玉石矣。……若夫仲尼,则以是柄寓之空言,褒而伸忠魄,贬而诛奸魂,其文见于片言只字之间,而威福与二帝三王同。”又云:“善学《春秋》者,当先平吾心,以经明经,而无惑于异端,则褒贬自见。”他批评世儒所谓非传则经不晓之论,认为孔子《春秋》寓王道以示万世,绝不可能“故为是不可晓之义以罔后世”。可见其学仍是秉承的啖赵及孙复“弃传求经”之衣钵。但与啖赵之流不同的是,赵氏认为三传虽固不足据,“然公吾心而评之,亦有时得圣意者”。现存残宋刻本、清《通志堂经解》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源流至论

    亦称《古今源流至论》。前集十卷,后集十卷,续集十卷,别集十卷。前、后、续集为宋林駧(生卒年不详)撰。林駧字德颂,宁德(今属福建省)人。别集宋黄履翁(生卒年不详)撰。黄履翁字吉父,生平籍贯均不详,可能也

  • 饮和堂集

    二十一卷。清姚夔(约1669前后在世)撰。姚夔,字胄师,号成葊,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。生卒年不详。顺治十一年(1654)举人。任安化县知县。著有《饮和堂集》。是集凡二十一卷,诗十三卷,杂文八卷。其中诗

  • 白石道人歌曲

    四卷。《别集》一卷。宋姜夔(1163-1203)撰。姜夔字尧章,号白石道人,又号石帚,鄱阳(今江西波阳)人。其生平详见《绛帖平》(辞目)。是集共四卷,均为其乐府词。姜夔诗格高秀,为杨万里等所推重。词亦

  • 易拇

    十六卷。清万年淳著。万年淳原名康,字弹峰。华容人。乾隆末年举人,曾官六安州知州。此书前八卷为图说,其中一至三卷为经说,四五卷为例说,六七卷为通说,八卷为附说。据作者自序:“成图说八卷,意犹未尽,复辑其

  • 书法钩玄

    四卷。元代苏霖撰。苏霖,字子启,镇江(今江苏镇江、丹阳一带)人。苏霖颇工书体,备知其法。该书尽取前人论书之语,起于汉代杨雄,终于宋代刘辰翁,共六十五条,成书于元统二年(1334)。但是该书所录只略具大

  • 读周官录

    一卷。清曾国藩(1811-1872)撰。曾国藩字伯涵,号涤笙,湖南湘乡人,清末重要的军事家、政治家,也致力经学。除《读周官录》外,另有《读仪礼录》,已著录。《读周官录》自《天官冢宰》“八早官计,以蔽邦

  • 春秋经传类求

    十二卷。清孙从添、过临汾撰。从添号石芝,江苏常熟人;临汾,长洲(今江苏吴县)人。据作者自序称,其本苏轼“《春秋》当以类求”一语,遂撰此书。书取《春秋》“三传”及胡安国《春秋传》的内容,分为一百二十门;

  • 两宋名贤小集

    三百八十卷。清陈思编,陈世隆补。陈思著有《宝刻丛编》、陈世隆著有《北轩笔记》。二人生卒及生平均不详。此编所录宋人诗集始于杨亿,终于潘音,共百五十七家。有绍定三年魏了翁序及清朱彝尊二跋。了翁序乃为《宝刻

  • 同声千字文

    十卷。清朱紫撰。朱紫字天凝,少孤,事母以孝称。朱氏认为字学诸书能考一字之音,而不能识同音之字;韵学诸书能识同音之字,而不能读韵学之文。因取周兴嗣之《千字文》,除并其同声字四百三十七个外,实止五百六十三

  • 周官礼义疏

    一卷。后周沈重(500-583)撰,清马国翰辑佚。沈重字子厚,吴兴武康(今浙江德清)人,官至露门博士。事迹具《北史》本传。沈书隋唐志皆著录,原书为四十卷,今佚。马国翰依《经典释文》,又参稽《集韵》,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