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本草崇原 侣山堂类辨

本草崇原 侣山堂类辨

《本草崇原》三卷,《侣山堂类辨》二卷。清张志聪(详见《素问集注灵枢集注》)撰。高世栻辑。因本书以《神农本草经》为经,故名。张氏研究医学,必详明本原且以轩岐、仲景为归。认为《神农本草经》“词古义深,难于窥测,后人纂集药性,不明《本经》,但言某药治某病,某病须某药,不探其原,只言其治,是药用也,非药性也。”故张氏以五运六气学说,诠释《神农本草经》,阐明药性。认为对药物应知其性而用之,则用之有本。全书载药二百九十九种,分为上、中、下三品。每药先录《神农本草经》(或其他古籍原文),加以注释,间附高世栻某些注文。书中引证药用,多取仲景诸方以为根据,对于宋、金、元、明诸家新解,多所驳斥。此书发前人未发之意,颇多可取之处,为近代注释《神农本草经》之精纯之作。有《医林指月》本,光绪二十四年(1898)香南书屋刊本。《侣山堂类辨》为张氏与同学朋友及弟子讲学、研医之文集,成于康熙二年(1663)。上卷载医论六十篇,多以问答形式论辨医理,分题辨析脏腑功能、病原、病证、病种、病治、方剂等。对古医书所载或医家之论中某些认为有误之处,分别加以纠正;对六经和脏腑等理论结合临证体会予以阐述发挥。多为作者纂释古籍之余的心得。下卷论药,主要阐述四十余种药物之药性和方剂配伍,首、末载方药论十余篇。能集旧说之异同,参互错综,加以折衷,首列四论概括大旨,分论三十余种,为《本草崇原》未尽之意,辨析详备,可见张氏并非以治效见长。张氏于学术上遵《内经》、《伤寒论》等,于临证强调气化学说,对后世影响颇著。说理简切,论辨清晰,颇有见解。“侣山堂”为张氏聚集同行讲学之地。有康熙九年(1670)刊本、《医林指月》本、乾隆三十三年(1768)宝笏楼刊本、1935年上海千顷堂书局铅印本,合刊本有《医林指月》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今文尚书说

    三卷。清陆奎勋(详见《陆堂易学》)撰。《今文尚书说》一书只解说伏生所传今文《尚书》二十八篇,而置古文《尚书》于不顾。与元代吴澄《书纂言》体例相同。其书大旨在于订正蔡沈集传之阙失,多于字句之间加以推求,

  • 传奇品

    二卷。清高奕(约1661年前后在世)撰。高奕,字晋音,一字太初,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。上卷为“古人传奇总目”,下卷为“新传奇品”。高奕自序说:“笥中藏明以来传奇数百种,因考其姓氏,细加评定,识以一二语

  • 孝经郑注疏

    二卷。清皮锡瑞(1850-1908)撰。皮锡瑞字吉人,一字麓云,号鹿门,人称师伏先生,湖南善化(今长沙)人。著述颇丰,有《经学通论》五卷、《孝经郑注义疏》二卷、《春秋讲义》二卷、《今文尚书考证》三十卷

  • 春秋阙如编

    八卷。焦袁熹(1660-1730)撰。焦袁熹字广期,金山(今属上海市)人。清代经学家、诗人。康熙三十五年中举后,不赴会试,专研经学,工科举之学,诗亦戛戛独造,不侪流俗。除此书外,焦氏还有《此木轩诗集》

  • 鹑之奔奔

    鹑之奔奔,鹊之彊疆。人之无良。我以为兄!鹑之彊疆鹊之奔奔。人之无良。我以为君!

  • 寓庵集

    八卷。元李庭(1194-1277)撰。庭字显卿,华州(今属陕西)人。年十六举进士。金末避兵商邓山中。后辟为陕右议事官,迁陕西讲议。至元七年(1270)授京兆教授。所著《寓庵集》前三卷为诗(五言古诗、五

  • 箴膏肓疏证

    一卷。清皮锡瑞(详见《尚书大传疏证》)撰。东汉著名今文经学家何休曾作《左氏膏肓》,批评《左传》;古文经学家郑玄作《箴膏肓》,反驳何休。何休与郑玄的著作都早已亡佚,后人有多种辑本。清代学者袁钧辑郑玄《箴

  • 诗经讲义

    十二卷。补遗三卷。朝鲜丁若镛(1762-1836)撰。丁若镛字美庸,号茶山,又号与犹堂,朝鲜李朝文学家、哲学家、实学派的集大成者。著作编为《与犹堂全书》传世。《诗经讲义》为《与犹堂全书》第一卷至第四卷

  • 剪灯余话

    五卷。明李祯(1376-1452)撰。李祯字昌祺,庐陵(今江西吉安)人,明代文学家。永乐二年(1404)进士,授翰林院庶吉士。李祯博学多识,参与修纂《永乐大典》。后任广西、河南左布政使,有政绩。著有诗

  • 余仁仲万卷堂穀梁传考异

    不分卷。清杨守敬(1839-1915)撰。守敬字惺吾,晚号邻苏老人,湖北宜都(今枝城)人。清末著名舆地学家、校勘学家。出生于世代商贾之家,勤学嗜书,十九年补诸生,同治元年(1862)举乡榜,屡试不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