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本草崇原 侣山堂类辨

本草崇原 侣山堂类辨

《本草崇原》三卷,《侣山堂类辨》二卷。清张志聪(详见《素问集注灵枢集注》)撰。高世栻辑。因本书以《神农本草经》为经,故名。张氏研究医学,必详明本原且以轩岐、仲景为归。认为《神农本草经》“词古义深,难于窥测,后人纂集药性,不明《本经》,但言某药治某病,某病须某药,不探其原,只言其治,是药用也,非药性也。”故张氏以五运六气学说,诠释《神农本草经》,阐明药性。认为对药物应知其性而用之,则用之有本。全书载药二百九十九种,分为上、中、下三品。每药先录《神农本草经》(或其他古籍原文),加以注释,间附高世栻某些注文。书中引证药用,多取仲景诸方以为根据,对于宋、金、元、明诸家新解,多所驳斥。此书发前人未发之意,颇多可取之处,为近代注释《神农本草经》之精纯之作。有《医林指月》本,光绪二十四年(1898)香南书屋刊本。《侣山堂类辨》为张氏与同学朋友及弟子讲学、研医之文集,成于康熙二年(1663)。上卷载医论六十篇,多以问答形式论辨医理,分题辨析脏腑功能、病原、病证、病种、病治、方剂等。对古医书所载或医家之论中某些认为有误之处,分别加以纠正;对六经和脏腑等理论结合临证体会予以阐述发挥。多为作者纂释古籍之余的心得。下卷论药,主要阐述四十余种药物之药性和方剂配伍,首、末载方药论十余篇。能集旧说之异同,参互错综,加以折衷,首列四论概括大旨,分论三十余种,为《本草崇原》未尽之意,辨析详备,可见张氏并非以治效见长。张氏于学术上遵《内经》、《伤寒论》等,于临证强调气化学说,对后世影响颇著。说理简切,论辨清晰,颇有见解。“侣山堂”为张氏聚集同行讲学之地。有康熙九年(1670)刊本、《医林指月》本、乾隆三十三年(1768)宝笏楼刊本、1935年上海千顷堂书局铅印本,合刊本有《医林指月》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学易述谈

    四卷。明方时化撰。该书是时化之子方庞的听讲笔记,所以取名“述谈”,是方氏《易》学的第三种书。书中含《密义述》二十则、《名象述》十二则、《卦爻述》四十则、《凡例述》十二则。首卷之末有佛家三乘之说,可见其

  • 平阳县志

    ①八卷。明朱东光修,侯一元纂。朱东光字少龙,浦城人,进士,隆庆三年(1569)任平阳县知县。此志为隆庆五年(1571)修,抄本。未分卷册,有目录,目次为图、星野、疆域、山川、建置、沿革、城池、公署、学

  • 潭印阁法帖

    一卷。清常大淳刻。常大淳,生卒年不详。字南陔,官至湖北布政使。道光二十三年(1844),常大淳得到唐欧阳洵之《小楷千字文》的宋拓本,便摹勒上石,世称《潭印阁法帖》。该帖虽极工美,但与欧法不似,加之帖中

  • 灸砚集

    一卷。清曹仁虎(1731-1787)编。生平事迹见《刻烛集》条。此集为曹仁虎与其同年友在京邸为消寒会,相与酬和之作。其会旬日而一举,会必有诗,或拈韵,或分题。始于乾隆三十五年(1770),迄乾隆三十八

  • 周易拟象

    六卷。清黎曙寅撰。曙寅字健亭,汝州(今河南临汝县)人,乾隆时举人,官至六安知州。此书卷首有其子中辅序,称此书前后花费二十余年始撰成,凡十数易稿。书中首列邵子河洛及先后天诸图、启蒙诸说、卦变各图。自序云

  • 医方大成论

    见《类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》。

  • 四书鞭形

    二十卷。明刘凤翔撰。凤翔字嶰竹,署籍广川(今山东临淄县)。卷首有自序,又有周文德序。“鞭影”二字出自佛书,自序与周序,皆以禅为喻。其自为说,也往往杂以禅理。其书对经旨体会很深,融会群说,发抒己见,《大

  • 心斋类编

    二卷。明王元鼎编。元鼎,泰州安丰场(今属江苏东台县)人,生卒仕履不详,为哲学家、泰州学派创立者王艮(号心斋)的后代。该书主要记录王艮在崇祯四年(1631)从祀孔庙的始末情况。上卷为奏疏类,下卷为别传类

  • 释人疏证

    二卷。近人叶德辉撰。叶德辉(1864-1927)字焕彬,又字奂份,号直山,又号渔水,别号郎园,湖南湘潭县人。光绪十一年(1885年)举人,十八年(1892年)进士,授吏部主事,年三十乞假归。1927年

  • 周易参同契释疑

    见《周易参同契发挥》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