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殷墟文字类编

殷墟文字类编

十五卷。商承祚编。商承祚(1902-),字锡永,广东番禺人,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、古文字学家、书法家。现任中山大学教授。他曾拜罗振玉为师,学习甲骨文、金文。并从事甲骨文、金文及古文物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,著有《殷墟文字类编》、《福氏所藏甲骨文字及考释》、《殷契佚存》、《十二家吉金图录》、《浑源彝器图》等书。此书木刻线装八册。全书正编十四卷,待问编十三卷,罗振玉《殷墟书契考释》一卷,后附《通检》一卷。第一册包括:王国维序,自序,卷一、卷二;第二册,卷三、卷四;第三册,卷五、卷六;第四册,卷七、卷八、卷九;第五册,卷十、卷十一、卷十二;第六册,卷十三、卷十四、检字;第七册,待问编十三卷;第八册,罗振玉《殷墟书契考释》前四章。全文依《说文解字》部首顺序编排,每字下皆注明出处、考释来源或加按语。字多存原形。待问编中集疑难字,依形义分卷编排。共收甲骨文单字一千五百七十五字,正编七百九十字,待问编七百八十五字。所收之字是1923年前著录各书。在编排体例、释义上较之王襄编著的《簠室斋殷契类纂》更具有甲骨文字典之性质,在甲骨学中实为甲骨文第二部字典。所用材料有《铁云藏龟》、《殷墟书契》、《殷墟书契后编》、《殷墟书契菁华》、《铁云藏龟之余》、《龟甲兽骨文字》六种。各种解释基本上是抄录罗振玉、王国维之说。作者自释者仅十之一二,在书中加上“祚案”二字,以示区别。作者的解释,有的是对罗、王之说加以引申,有的是自己的新说。1923年决定不移轩出版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莱芜县乡土志

    一卷。清何联甲编。何联甲,湖北安仁县人,拔贡出身,光绪三十年(1904)任莱芜县知县。莱芜邑志创修于明嘉靖二十七年(1548)知县陈甘雨,再修于康熙十一年(1673)知县钟国义,自此以后,即未有续者。

  • 十三经注疏正字

    八十一卷。题为清沈廷芳(生卒年不详)撰。廷芳字椒园,一字畹叔,仁和(今浙江杭州市)人。乾隆元年由监生召试博学鸿词,授翰林院编修,官至山东按察使。此书实为与廷芳同时的浦镗撰而由廷芳刊行的。镗(生卒年不详

  • 经传摭余

    五卷。清李元春辑。李氏除著有《诸经绪说》外,又辑了这本书。“绪说”是说自己的心得,此书则辑前人类说。首有“小引”,称“所纂数纪典故中,有‘经艺’一门,此摭其余”等等。关于《易经》,则有《易同类句》、《

  • 家诫要言

    一卷。明吴麟征(生卒年不详)撰。吴麟征字来皇,号磊斋,海盐(今属浙江)人。天启二年(1622)中进士。官至太常寺少卿,明亡殉难。此编皆为吴麟征居官时,寄训子弟之书。由其子吴蕃昌摘录其语,辑为一帙,故名

  • 日讲书经解义

    十三卷。清圣祖康熙御定,大学士库勒纳(详见《日讲易经解义》)等奉敕撰。此书原为库勒纳等侍讲《尚书》之讲义,康熙十九年(1680)奉诏以旧稿编次而成。《四库全书总目》称此书“大旨在敷陈政典,以昭驭宰之纲

  • 青门集

    三十一卷。清邵长蘅(1673-1704)撰。邵长蘅,一名衡,字子湘,别号青门山人,江苏武进人。天性颖悟,读书目睹数行,十岁补诸生,因事除名,束发能诗,弱冠即以诗和古文辞闻名于世。康熙年间客游京师,和施

  • 纂修即墨县志

    二卷。佚名纂。康熙十一年(1672),朝庭命各省普修邑志,即墨知县乃奉命修志,遂成新志。《纂修即墨县志》康熙十一年(1672)剜改明刻本。此志板刻质量极差,残缺漫灭,几不可读。其体例大部分承袭旧志而作

  • 经世硕画

    三卷。明辛全(见《衡门芹》)撰。此书辑录前代有关治道的事迹和议论。分为二门,一曰《圣典采据》,皆记所谓自明太祖至明英宗五朝的善政。二曰《定论采据》,皆为宋明诸儒的论说,附有北魏至唐代的四条。书为其门人

  • 类笺王右丞集

    十卷。附《文集》四卷。明顾起经撰。顾起经,字长济,又字元纬,号罗浮外史,江苏无锡人,生卒年均不详。嘉靖中以国子监生官广东盐课副使。是集将王维诗分类重编。五言古诗分十一门,七言古诗分六门,五言律诗分十一

  • 读贾谊新书札记

    一卷。清陶鸿庆撰。是书为读诸子札记之第十四种,此书以史汉补校的。《审微》篇“夫事有逐奸,势有召祸”,鸿厌谓“逐”为“起”字之误。《容经篇》,“在小不实,在大不窕,”庆谓“实”为“塞”字之误。其说甚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