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汾阳县志

汾阳县志

①四卷。清吴世英修,刘文德纂。吴世英,辽宁盖平县人,出身贡生,顺治八年(1651)任汾阳县知县,后升河南陕州知州。刘文德,汾州府通判。按汾志创自明嘉靖王龙罔,其后孔文谷、王龙州相继纂述,然皆州志。改府后设附郭邑,名曰汾阳县。县令尹觉民重修之,于是县志始几粗备。此编修于顺治十四年(1657),全书四卷,每卷为一纲,分为:卷一土地纲:疆域下分星野、境至、山川、城池、铺舍、堡寨、市集、地亩、物产、古迹、祠庙、茔坟、桥梁、景致,沿革下分公署、学宫、循樾、藩封、豫备仓、养济院、寺观、关领;卷二人民志:版籍下分夏税、秋粮、农桑丝绢、颜料、抵饷、支销、驿站、旧额、粮徭、解部、商税、酒课、盐课、屯粮、学粮;卷三政事志:职官下分部使,旧题、名、州职、县职、学职,纪典下分庙祭、坛祭,选举下分历代人材、科甲、岁贡、辟举、恩科、拔贡、例贡、武举、貤封,武备下分武职、营卫、兵马、器械;卷四文献志:宸翰下分敕谕附题咏,列传下分名宦、乡贤、孝行、节义、贞烈、隐逸,艺文下分奏疏、碑记、铭诔、书、叙、传、诗,附灾祥仙释、杂著、纪异。此志分纲设目,层次不分,沿革、疆域多承谬袭舛,殊非善本。②八卷,首一卷。清周超修,赵日昌、邢秉诚纂。周超号锦川,浙江上虞县人,康熙四十八年(1709)进士,五十八年(1719)任汾阳知县。赵日昌号潜庵,邑人,康熙十四年(1675)举人。邢秉诚字宝一,华亭(今上海华亭县)人。此志修于康熙六十年(1721)初,历数月告竣。《汾阳县志》康熙六十年刻本。此志继吴世英所修县志重纂,其书体例无大纲,以目为聚,而不紊其先后,体裁尚得宜。然其书中记载,多未详考证,故误讹甚多。如以晋王雅为北周王雅,又以张轨所镇西河为汾州西河,此则显然之误谬。然在卷八艺文志中,记载明帝敕谕诸王,颇为珍贵。③十四卷,首一卷。清李文起修,戴震纂。李文起,广东归善县人。乾隆二十五年(1760)进士,三十五年(1770)任汾阳县知县。戴震详见乾隆《汾州府志》。此书修于乾隆三十七年(1772),为李文起延聘戴震所编纂,仅四阅月,戴震脱稿,即匆匆以公车去。志局急于竣事,故删削从简,同年告竣。《汾阳县志》乾隆三十七年刻本。全书十四卷首一卷。卷首有图、例言、序。分为:卷一沿革、疆域;卷二山川、城池、官署;卷三赋税、学校;卷四名宦;卷五职官、食封、流寓;卷六人物、孝义;卷七科目,卷八文苑、仕实、列女;卷九古迹、坛庙;卷十事考、杂识;卷十一至卷十四艺文。李文起、戴震均为当时名学者,雅擅文史,精于考据。此志篇幅短,然例精辞赅,一扫前志之荒芜,纲举目张,宁阙无滥,其中尤沿革辩证最为翔实。如西河、汾州、汾阳三名,旧志未经细考,西河本隋地著称,而县之称西河,因北魏置西河郡,治兹氏城,以后郡名仍之。遂以名县,说俱详后。若夫以汾阳名军,始于宋末,以汾阳名县,始于明万历中,此外所谓汾阳,散见史籍者,大率名同地异。旧志以隋之汾阳宫,唐之汾阳郡王,皆为县境,故实于沿革首云:“虞汾古西河,汾系之虞,而西河称古,又必在虞前,是县境远古之初,以迄后代,有西河汾州汾阳三名,同地并称。”悉加订正。此编较吴、周旧志,不啻天渊,不愧为方志中的善本。④十四卷,首一卷。清周贻缨修,曹树谷纂。周贻缨字宜园,广西桂林县人。出身进士,道光二十九年(1849)任汾阳知县。曹树谷,道光十七年(1837),任汾阳知县。按汾阳县志,自清乾隆三十七年(1772)知县李文起约聘戴震纂修后,又已八十余年未修志书。周贻缨下车,即索李志读之,体例精严,为方志中善本。遂与邑绅悉心商确修志之事,复延沁水霍桐柯总其事,历四月而志成。《汾阳县志》道光三十年(1850)修,咸丰元年(1851)刻本。此编修志一奉李书为圭臬,李书所定例言十三则,亦刊之于卷首,以示法守。前列原书十四卷首一卷,而乾隆以后事迹分门别类附于后,其无可增之门类,则付诸阙如,唯恐擅改前人体例,为有识者笑。⑤十四卷,首一卷。清方家驹、庆文修,李其滋、王文员纂。方家驹,光绪年间署汾阳县知县。庆文字蔚堂,满州正黄旗人。出身进士,同治五年(1866)任汾阳县知县,光绪五年(1879)去职,七年(1881)复任。李其滋,光绪十年(1884)任汾阳知县。庆文在其志序中曰:“乾隆间县志成于戴氏东原,体例尽美,无以易也。道光季年,邑人曹氏艺五,踵事修辑,补遗正误,续编凡若干条,曹氏本邑望族,艺五又称通儒,习知习见,竭毕生精力,考订详核。修志时,辄出所著书印证大要,尤在不改前人作,最为卓识,余每读而善之。”光绪五年,前爵抚会,慨然有百国宝书之思,奏请纂修《山西通志》,檄下汾阳,六年前署任,方家驹以汾志经戴曹手定,无事发凡起例,命邑绅奉为圭臬,七年庆文复官斯邑,脱稿后,以杂出众手,未能协一。乃聘硕辅王文员主其事,往复咨商,期于至当《汾阳县志》光绪十年(1884)刻本。此编体例全盘承袭曹志,各类叙述皆首载戴志、次载曹志,最后增列补续者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古墨斋金石跋

    六卷。清赵绍祖撰。赵绍祖(1752-1833),字琴士,安徽泾县人。著作有《金石文抄续抄》等。本书前无序目,后有嘉庆十四年(1809)其弟赵绳祖作跋。由此可证此书成于嘉庆年间。书中诸跋,自岣嵝碑起,至

  • 燕丹子

    三卷。作者不详。内容是记述燕太子丹派荆柯行刺秦始皇的故事,与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所记大同小异。此书不见于《汉书·艺文志》,至《隋书·经籍志》始载入小说家。书中的故事在东汉时应邵的《风俗通》、王充的《论衡

  • 七曜历日

    一卷。无名氏撰。此卷首尾完整。按七曜之名:蜜、莫空、云汉、嘀日、温没斯、那溢、鸡缓日。又分十二时,每日每时之下,缀以人生行事之吉凶祸福。俾人知所避忌。盖周而复始焉。此在我国历法中不但为创见,亦现存古历

  • 花草粹编

    二十二卷。《附录》一卷。明陈耀文编。耀文字晦伯,河南确山人,生卒年均不详。嘉靖进士,累官陕西行太仆卿。著有《经典稽疑》、《天中记》等。本书取唐《花间集》、宋《草堂诗余》二书之首字为名,以花代唐,以草代

  • 戴氏注论语

    二十卷。释文二卷 清戴望(1837-1873)撰。望字子高,浙江德清人。经学家,著有《颜氏学记》、《管子校正》、《续明史》、《古文尚书说》等。望曾师从陈奂,专注于考据训诂,后才留意古人的微言大义。他与

  • 孔子年表

    一卷。清臧镛(1767-1811)撰。臧镛原名镛堂,字在东,号拜径,江苏武进人。曾师从卢文弨,又从钱大昕、段玉裁治经学,阮元任浙江巡抚时,臧氏曾客其幕府,助其编纂《经籍纂诂》。著有《拜纪日记》、《拜经

  • 武进阳湖县志

    三十卷,首一卷。清王其淦、吴康寿修,汤成烈等纂。王其淦,字筱霞,江西庐陵人,清廪贡生。同治三年(1864)六月任金坛知县,五年二月任武进知县,光绪二年回任金坛,四年调任阳湖知县,六年复任武进知县,于十

  • 讲周易疏论家义记

    残卷。卷数、作者不知。此书为旧抄本,仅存《释乾》、《释噬嗑》、《释贲》、《释咸》、《释恒》、《释遁》、《释睽》、《释蹇》、《释解》九卦。《释咸》条中题目“讲周易疏论家义记释咸第十”,因知书名。其释义分

  • 时令类

    史部分类名目。记述诸如四时节序、农事、风俗等方面的史书。

  • 茅山志

    ①十五卷。元道士刘大彬撰。大彬,号玉虚子,钱塘(今杭州)人。延祐中袭封茅山四十五代宗师、洞观微妙元应真人。此书分志诰副墨、三神纪、括神区、稽古迹、道山册、上清品、仙曹署、采真游、楼观部、灵植检、录金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