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滋阳县志

滋阳县志

①四卷。清李溁修,仲弘道等纂。李溁字禹门,直隶真定府高邑人,出身举人,康熙十年(1671)任滋阳县知县。仲弘道字开一,浙江桐乡人,曾任峄县知县。按滋阳即古兖州,从前无志,明嘉靖四十四年知县李之茂始创修,较草率不备,历两月告竣。旧志除赋役、职官外,事俱湮没。李溁掌滋阳后,锐意修志,延其友仲弘道为主纂。仲弘道在其《纪略》中云:“我友禹门李侯莅滋邑之明年修举邑乘时,余因浪游至兖、得与戳力其间。”始于康熙十年秋,成于十一年(1672)春,历时五月。《滋阳县志》康熙十一年刻本。全书四卷,分土地、人民、政事、文献四大部。卷一土地部:沿革、地亩、寺观、分野、山川、桥梁、疆域、古迹、形胜、衙署、城池、祠庙,卷二人民部:户口、物产、灾祥、社集、选举、赋役、貤封、建国、坊表、风俗、坟墓,卷三政事部:职制、武卫、盐政、秩祀、秩官、宦绩、钱粮、驿递、学校、恤典、礼乐、仓储,卷四文献部:人物(圣贤、乡贤、节义、贞烈、隐逸、先儒、忠孝、武胄、流寓、仙释)、艺文(赋、赞、诗、策略、碑铭、奏疏、记传、祭文)。此志体例为邑志中所罕见,每门之前,冠以小序,略述其内容,使读者易于明了。其虽简略,较之嘉靖旧志完备,其中以赋役、风俗、钱粮、古迹较为精审。②十四卷。清莫炽修,黄恩彤纂,李兆霖等续修,黄师訚等续纂。莫炽字以南,广西荔浦人,咸丰九年(1859)由进士任滋阳知县。李兆霖字云生,江西广昌人,出身监生,光绪十一年(1885)任滋阳知县。莫炽掌滋阳后,见滋阳县志自康熙十一年(1672)李溁修后,又已二百年未加纂修,恐文献湮没,设局修志,博访群诹,遐稽旁证。又得邑中乡先生苏茜旧辑志稿,规模粗备,复取李溁志,互为参考,历五月志稿成,将付梓时,莫炽引疾去官,志稿藏于邑绅郑氏。光绪十一年,李兆霖来宰滋阳县,闻志稿尚存,乃为之增续刊行。黄师溁在其序中曰:“蓝本于李公旧志,取材于苏君遗稿,广搜博采,条分缕析,而复折衷于正史以及省府各官书,下逮诸家书。”《滋阳县志》咸丰九年修,光绪十四年(1888)续修刻本。此志广搜博采,别类分门,每门之前,冠以小序,亦精审。其可称之处,则在多采用表记事,上追史汉,如历代沿革表、历代令佐表、选举表、贡生录等,使读者一目了然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元经

    十卷。隋王通撰,唐薛收续并作传,宋阮逸注。王通(584-617或618),字仲淹,隋绛州龙门(今山西河津)人。文帝时,任蜀郡司户书佐。曾入长安,献《太平策》十二章,为公卿所阻,不得用。大业末,弃官归,

  • 大元一统志

    元代官修地理总志。世祖至元二十二年(1285)由札马刺丁、虞应龙等编纂,至元三十一年(1294)完成初稿,共七百五十五卷。后因得《云南图志》、《甘肃图志》和《辽阳图志》,遂议重修,由孛兰盻、岳铉等主其

  • 王司马集

    八卷。唐王建(766-?)撰。王建字仲初,颍川(今河南许昌)人,诗人。官至太府寺丞、侍御史。鄙视营求科第,终生未举进士。贞元四、五年(778-789)至贞元十四、五年曾隐居山中十年,求仙修道。后经裴度

  • 青林杂录

    一卷。明王薰(生卒年不详)撰。王薰,字简之,天台(今浙江省天台县)人。明嘉靖中为黄岩县学生。其生平事迹不详。此书盖其随笔记录之文,后人抄而传之者。如第五页中间一条,上书一“”字,下注“实物于器之名”六

  • 师竹斋吟草甲集

    三卷。清赵晋臣(?-1928)撰。赵晋臣,字乃唐,奉天怀德(今吉林公主岭市)人。光绪戊子(1888)年举人,官至礼部郎中。辛亥革命后,弃官归里,隐居田园,虽屡有征聘,皆坚辞不就。赵晋臣家学渊源,其父赵

  • 醉画图

    清廖燕(1644-1705)撰。廖燕原名廖燕生,字人也,又字紫舟,广东曲江人。生于明亡清初之际。清初戏曲作家。其性格简傲,屡应科举不第,一生抗节不仕,以教馆为生,靠卖文笔维持生计,布衣终身。曾有县令想

  • 磨尘鉴

    二卷。清桃渡学者(生卒年及姓名、爵里皆不详)撰,姑苏王征夏(生卒年及生平亦不详)阅。此传奇共二十六出,写唐玄宗及安史之乱之事。唐玄宗得到一本宝书《骷髅格》,臣下皆不明其意。唐玄宗即下旨招募能解之人。西

  • 枯树斋诗集

    二卷。明单恂撰。生卒年未详。单恂,字质生,号狷庵,松江华亭(今上海松江)人。崇祯十三年(1640)进士。官至麻成知县。尝师事陈继儒。著有《艺庵诗集》、《竹杳庵集》、《燕山集》、《红泪谱》,共十卷。今俱

  • 绛跗阁诗稿

    十一卷。清诸锦(1686-1769)撰。诸锦,字襄七,号草庐,秀水(今浙江嘉兴)人,雍正二年(1724)进士,由庶吉士改金华府教授。乾隆元年(1736)举博学鸿词,授编修,官至左春坊左赞善。少时孤贫,

  • 诗旨纂辞

    三卷。近人黄节撰。此书乃作者在北京大学授课之讲义。起自《关雎》而终于《木瓜》。首列经文,低一格列《毛传》,《毛传》未详者,以《郑笺》补之。再低一格是作者案语,其案语往往折衷旧说择善而从。案语之下再列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