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满汉合璧通鉴总论

满汉合璧通鉴总论

一卷,汉本由元潘荣撰,满本由清阿什坛翻译。潘荣字伯诚,婺源桃溪(今属湖南省)人。隐居不仕,但此人博学,通诸经,尤长于史,学者称节斋先生,尝集苏句一百篇,著《通鉴总论》。阿什坛也写作阿什坦,国子监题名碑又称作何锡谈,字海龙,为金世宗后裔,初隶满洲镶蓝旗,后又改为内务府镶黄旗。顺治二年(1645年),授内院六品他敕哈哈番之职,九年考中进士,提升为刑科爱惜喇库哈番,康熙元年(1662年)改任给事中,七年(1668年)又充当实录纂修官,死于康熙二十二年(1683年)。史载康熙尝召问经义,称阿什坛为大儒。译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孝经》等儒学经典,潘荣《通鉴总论》亦为其一。至于潘荣所著汉本,梁谿杜诏认为通首全无结构,前后颠倒错乱,而爱之者又认为该书是后学之指南,言简意赅,事略义详,学者一翻阅之,上下千百年治乱得失,了明于心。上自三代,下及宋末,论断千古尤为切要,所以流传很广。左之右之,持论各不相同。阿什坛在任刑科时趁公务之外的闲暇,历三旬而完成满本,当时已是顺治九年以后。书成时作者曾对其子和素讲:“吾译诸书,惟此《通鉴总论》清语词句尽极其曲折,而与汉本之旨又无不吻合,汝辈当识之。”康熙四十六年(1707年),和素按原稿厘正,并且依五经傍训规模,逐句侧缀以汉字,序而刊之。纵观全书翻译脉络,笔意古拙,略无生动,大概是清初旧稿,多用古语的原故。现世满汉合璧的书籍,在满洲字傍附以汉字的体例,也即由此而发端。此书有旧刻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由余书

    一卷。周由余(生卒年不详)撰。由余《汉书·古今人表》作繇余,繇与由同音。关于他的生平事迹,史籍记载极为简略。《史记》、《韩非子》、《吕氏春秋》、《说苑》等书记其为晋人,亡入戎,其后展转入秦。班固《汉书

  • 听雨纪谈

    一卷。明都穆(详见《壬午功臣爵赏录》条)撰。都穆登明弘治十二年(1499)进士,而此书自题作于明成化十三年(1477),距其登第之时有二十多年。都穆在濠上教授二十年,始补博士弟子,又三年而成进士,则作

  • 大统历志

    八卷。附录一卷。清梅文鼎撰。元代郭守敬等创制“授时历”,应用弧矢割圆术来处理黄经和赤经、赤纬之间的换算,并用招差法推算太阳、月球和行星的运行度数,所定数据全凭实测,精确度很高。明朝沿用不废,改称“大统

  • 青学斋诗存

    四卷。清汪之昌(1834-1892)撰。汪之昌字振民,江苏新阳(今江苏昆山)人。同治丁卯副贡。壮年绝意举业,以闭户读书、守先待后为职志,教迪后进,殷殷不倦。高德馨、章钰均出其门。后遂专研经义,以《说文

  • 郑学录

    四卷。清郑珍(详见《仪礼私笺》)撰。此书系汇辑诸书所载东汉经学家郑玄有关资料,加以考证而成。分为传注、年谱、书目、弟子四目,有黄彭年序,复于“传注”补正十七事,“书目”补正五事。“弟子目”补正二事。此

  • 金石莂

    不分卷 清冯承辉撰。冯承辉,字少眉,清嘉道间云间(今属上海市)人。此书录冯氏“古铁斋”所存三代至宋之金石,有盘、敦、鼎、戈、镜及砖瓦之属,凡有文字可资考证者,悉照原本仿摹上版。唯古钱历代甚多,仅录刀布

  • 武穆王演义

    见《大宋中兴通俗演义》。

  • 陆氏虞初志

    八卷。明陆氏撰,旧本题《陆氏虞初志》,不著其名,原《虞初志》七卷。按首卷中《续齐谐记》有自跋,称得于外舅都公家,所以人们怀疑此书是都穆之婿陆子元(采)所作。这部书都是抄合诸家小说写成,记叙神异之事为多

  • 司业诗集

    四卷。清陈祖范(1676-1754)撰。陈祖范,字亦韩,号见复,常熟(今江苏常熟)人,雍正元年(1723)举人,会试中试,以病未与殿试,闭户读书数年,会诏天下设书院,大吏争延为讲师。乾隆十五年(175

  • 白羊山房诗钞

    六卷。清单可惠(生卒年不详)撰。单可惠号芥舟,别号白洋山人,(约为清代乾隆、道光间人)。高密(今河北高密)人,以诸生屡试不第,生活穷困,居屋不蔽风雨。壮年后即放弃举业,致力于诗古文词,孜孜不倦,三、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