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焦山志

焦山志

①二十卷。清王豫撰。王豫,字柳村,江苏丹徒(今镇江)人。《焦山志》道光三年(1823)刻本,共二十卷。其考焦山曰,山在镇江府东北,扬子江中。山距城九里,古名谯山。焦山,又名金山、浮玉。米芾临金山赋注直云,浮玉、焦山之名也。今焦山崖刻浮玉者,有二。兹篇正旧志之误处亦多。卢见曾作焦山志,谓蔡伯喈为焦孝然作赞,后人因称谯山为焦山。兹篇则辨之。曰北宋后,始以焦孝然事附会之。考孝然避兵聚妇于扬州,尔时孝然尚年少,并无焦山三诏之事。且孝然为魏以后人,蔡伯喈卒于汉末,在孝然之前,焦君之赞,当别有一焦君,断非焦孝然也。兹篇稿成距焦志书成六十年。王豫细读焦书,不仅多正其误,而且于其所失者多有增补,如增叙仰止轩、诗微阁、藏书楼、月波台、夕阳楼、还石山房、饮江楼、西汉定陶鼎等,尤可一读。② 二十六卷。清吴云撰。吴云,字平斋,浙江归安人。官江苏镇江府知府。乾隆五十七年卢见曾撰《焦山志》十二卷。道光中,王豫、顾沅又先后重修。吴云则以该三种《焦山志》为底本,正误增新,撰成此书。《焦山志》同治四年(1865)刻本,共二十六卷。分为:卷首为宸翰及御赐。卷一,山水建置。卷二至卷三,周鼎。卷四,西汉定陶鼎(附杂器)。卷五至卷六,瘗鹤铭。卷七至卷八,碑刻。卷九,高隐。卷十,方外。卷十一,杂识。卷十二至卷二十六,艺文。其高隐一门,为旧志所无。以周鼎、定陶鼎、瘗鹤铭并为焦山金石传绩,具载诸家考辨,且占篇幅独多,亦为他志所未有。二者皆合理。兹篇考证亦详。其谓焦公祠曰,初则肖像加兖冕,明天顺改深衣大带。未几复用兖冕。正德七年(1512)复改深衣大带,后又改兖冕。万历二十二年(1594),始易以隐士衣服。似此亦为他志所无。综观全书,条理清楚,叙述明白,实可供后人考镜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事编内篇

    六卷。明孙慎行(1564-1635)撰。孙慎行字闻斯,号淇澳,武进(今属江苏)人。学者。万历进士,授编修。累擢礼部右侍郎。天启初召擢礼部尚书,后托病归。《明史》本传称其“操行峻洁,为一时缙绅冠”。有《

  • 等子

    见“四声等子”。

  • 秋芬室七巧八分图

    十六卷。补遗一卷。清钱云吉女士撰。钱云吉字远清,浙江仁和(今浙江杭州)人。此图是其幼年时与其兄钱辰吉所演。采辑前人者多半、自撰者多半,历十余年得一千五百余图。云吉没后,其长女王念慈以其母半生心学所寄,

  • 易传义

    十二卷。此书未著编辑者名氏,时代亦无可考。取程子《易传》、朱子《易本义》合成一书。冠以图说、纲领各一篇。均从《易经大全》中抄录。故意改变朱子《本义》的次序以从程子《易传》,版式字画颇为工整。曹寅《栋亭

  • 汉诗总说

    一卷。清费锡璜(生卒年不详)撰。锡璜,字滋衡,江苏吴江(今苏州市)人。其自署称成都,盖因其父燕峰山人费密知成都避乱流寓吴地,故费锡璜犹署其故里。原来,费锡璜与沈用济合撰《汉诗说》十卷,依冯惟讷《诗纪》

  • 春秋毛氏传

    三十六卷。清毛奇龄(详见《仲氏易》)撰。先儒之说《春秋》,主要在阐发义例,宋张大亨《春秋五礼例宗》始以五礼总贯《春秋》之事,元吴澄《春秋纂言总例》因之,然皆为草创,粗具梗概而已。此书即采二书之体例,分

  • 履勘滇边事记

    一卷。清周正朝撰。周正朝,字寅山,四川人。《履勘滇边事记》传钞本。首九龙江原分定十三枝那,次各猛地官职改定品级,次永昌、顺宁、普洱三高沿边道里,次神护关通孟硔道里,次蛮允三路至蛮募道里,次陇川至新街道

  • 五经钩沉

    ① 一卷。杨方(约公元317年前后在世)撰。王谟(详见辑《圣证论》条)辑。杨方字公回,会稽(今浙江绍兴)人,东晋诗人、经学家。事迹详见《晋书》本传。杨方著作有《五经钩沉》、《吴越春秋》及诗歌杂文,皆行

  • 淄川靖匪记

    四卷。清张锡纶撰。张锡纶,字念黻,直隶安肃人。同治三年(1864年),署淄川县知县。是书杂记僧格林沁率兵平定淄川刘得佩起兵反清事,及锡龄办理善后事宜。此书系作者据亲身经历之事撰成,史料价值较高,书后附

  • 陈众仲文集

    十三卷。又名《安雅堂集》。元陈旅(1288-1343)撰。陈旅,字众仲。莆田(今属福建)人。累官江浙儒学提举、应奉翰林文字,国子监丞。此集为其子所编。凡诗三卷、文十卷。史称“其文典雅峻法,必求合于古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