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襄敏集
二卷。《续集》一卷。明王越(1423-1498)撰。王越,字世昌,浚县(今河南浚县)人。生平详见《王太傅集》(辞目)。是集为王越曾孙王绍思所辑之本。第一卷为疏议,皆其处理边务及奏报捷音之文。第二卷为杂文。续集一卷为诗及诗余,并以李东阳、崔铣所作王越之墓志及神道碑文附于集末。越本魁杰之士,其诗文有河朔激壮之音,而往往伤于粗率。此集今有明万历间刻本传世,现藏美国国会图书馆。
二卷。《续集》一卷。明王越(1423-1498)撰。王越,字世昌,浚县(今河南浚县)人。生平详见《王太傅集》(辞目)。是集为王越曾孙王绍思所辑之本。第一卷为疏议,皆其处理边务及奏报捷音之文。第二卷为杂文。续集一卷为诗及诗余,并以李东阳、崔铣所作王越之墓志及神道碑文附于集末。越本魁杰之士,其诗文有河朔激壮之音,而往往伤于粗率。此集今有明万历间刻本传世,现藏美国国会图书馆。
一卷。不著作者姓名。《永乐大典》题为朱熹所作。今考书中引用诸说,有朱熹《家礼》,并且有朱子之称,故非为朱子所作。钱曾《读书敏求记》说:“《家山图书》,晦庵私淑弟子之文,盖逸书也。李晦显翁得之于刘世常平
一卷。清潘继善(生卒年不详)撰。潘继善号本庵,婺源(今安徽婺源)人。是书首先列举律吕损益上下相通之法,其次列正半变半诸律长短之法,再次列十二律还相为宫之法,最后列黄宫七管至应宫七管十二图,即《律吕新书
三十三种,二百八十一卷。清崇文书局编。崇文书局为清湖北官书局。其所刻著作,后汇为一辑,多为四部通常习见、备学者讽诵的著作,也有要籍。如姚配中《周易姚氏学》十六卷,清代惠栋、张惠言之后,治古易者,姚配中
一卷。旧本题风后撰,汉丞相公孙宏解,晋西平太守马隆述赞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兵家阴阳类著录《风后》十三篇,班固小注云:“图二卷。黄帝臣,依托也。”或谓当即此书。然汉代人已认为其书伪托。今传本所题作者风后,
四卷。五代王仁裕(880-956)撰。王仁裕字德辇,天水(今甘肃天水)人,唐末为秦川节度判官,历仕前蜀、后唐、晋、汉,官至兵部尚书,太子少保,周显德三年卒。王仁裕为人俊秀,以文辞知名,工诗文,通晓音律
一卷。英国艾约瑟(1823-1905)撰。英国传教士艾约瑟1848年来华,1863年到北京传教,1880年被中国海关总税务赫德聘为海关翻译,后到上海任职十五年。译有《西腊罗马史》,对中国知识界颇有影响
四十卷。宋刘攽(1023-1089)撰。刘攽,字贡父,号公非,临江新喻(今江西新余县)人,刘敞之弟。庆历六年(1047)与兄同登进士第,为州县官二十年,迁国子监直讲。熙宁中,判尚书考功、同知太常礼院。
①三十卷。明王肯堂撰。其生卒年不详。肯堂字宇泰。金坛(今属江苏省)人。明代学者,医学家。万历十七年(1589)举进士,选庶吉士,授检讨。以吏部侍郎杨时乔荐,补南京行人司副,后为福建布政司参政。除《尚书
十卷。清陶孚尹(约1675前后在世)撰。陶孚尹,字诞仙,江阴(今江苏江阴)人。生卒年不详。任桐城县训导。著有《欣然堂集》。是集为陶孚尹诗文集。凡十卷,诗六卷,文四卷。词附后。前有王士祯、尤侗序。均对其
无卷数。清姚际恒(1647-约1827)撰。姚际恒字立方,号首源,浙江仁和(今杭州)人。姚际恒一生喜读书,治学甚勤,曾从事《九经通论》的撰述,越十四年而成,敢于批评前人不敢怀疑的经书。著有《好古堂书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