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甘水仙源录

甘水仙源录

十卷。元李道谦(详见《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》)编撰。《甘水仙源录》,又称《甘泉仙源录》。世人尊老子者言清净、崇佛陀者言寂灭、尚神仙者言养生术;汉张鲁统领道教,虽尊老子为祖师而又教人以符录祈祷之事,四者各有分别。后经分化整合,归于儒释道三家。金元之际咸阳人王弃家学道,状若狂疾,于金正隆年间(1156-1160)自称遇仙人于终南山甘河镇(今属陕西户县),饮神水病愈,又得修炼秘诀,遂自号重阳子(即王重阳);于大定年间(1161-1189)在宁海州聚徒讲学,立三教平等会,以《孝经》、《心经》、《老子》为主要经典,倡三教归一。取教名为全真教,又称全真道(一说王重阳于宁海讲学时,马钰夫妇筑庵事之,题庵名为全真,后来宗其道者皆称全真道士,因而得全真道之名)。据都卬《三余赘笔》称道家有南北二宗,其南宗自东华少阳君得老聃之道,以授钟离权,钟离权授吕岩、辽进士刘操,刘操授张伯端,张伯端授石泰,石泰授薛道光,薛道光授白玉蟾,白玉蟾授彭耜。其北宗为吕岩授王,王授七弟子:邱处机、谭处端、刘处玄、王处一、郝大通、马钰及马钰之妻孙不二,世称全真七子。道教师承相传授受之事,世人不得见,多为碑传碑文等载记传说。李道谦撰此书,就是裒集各地名山仙宫道观有关全真道之碑铭、宫观碑文、墓志等,述全真教之源流,及人物传记。此书编成于元世祖至元戊子年(1288),刊成于次年己丑(1289)。书前有李道谦自序,后有李道谦弟子张好古后序。全书共十卷,前八卷载录王重阳以下全真教徒五十余人的传记、碑文、祭文等。后二卷载录全真教宫观碑记及七真传序赞。李道谦自撰《周尊师道行碑》、《李练师道行碑》等也被收入前八卷之中。其书取名为《甘水仙源录》,甘水是取王重阳于甘河饮神水之意,仙源是说正统仙家全真之传。此书所载传记碑文,多出于元好问、王鹗、秦志安等名流之手,所以后世学者对此书颇为推重,书中所述全真教源流,是后世学者研究全真教史的重要史料。现存明《道藏》本、《重刊道藏辑要清《四库提要》据两淮盐政采进本著录于道家类存目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通典

    二百卷,杜佑撰。杜佑(735-812)字君卿,京兆万年(今陕西长安)人,唐代名相,又是著名历史学家。累世官宦,本人以门荫入仕,为郡、县佐贰官。后为润州刺史、浙西观察使、淮西节度使韦元甫辟为从事,深受委

  • 渔洋山人著述

    四十种,二百五十三卷。清王士祯(详见《古欢录》)撰。王士祯著述甚多,仅《四库全书总目》就收著录及存目书达二十六种。《渔洋山人著述》收王士祯诗集七种、诗集精华一种、文集一种,杂著十五种、唐人诗选三种、明

  • 十三经音义故例

    一卷。清孙葆璜撰。葆璜字仰屾,原名衍庆,字柳君,浙江归安(今吴兴)人。此书总例二十二条,凡例二十五条。“故”是“诂”的意思,由今言而通古义,所以称“十三经音义故”。总例大致分为“字体”和“音义”。字体

  • 京氏易传

    三卷。西汉京房(前77-前37)撰。京房字君明,东郡顿丘(今河南清丰西南)人。京房本姓李,推律自定为京氏。早年受《易》于焦延寿,汉元帝时以言灾异得幸,后为石显等所嫉,出为魏郡太守,卒以谮诛。京房是汉《

  • 疗马集

    四卷,附录一卷。明喻仁(生卒年不详)、喻杰(生卒年不详)同撰。又作六卷。喻仁字本元,号曲川,喻杰字本亨,号月川,南直隶六安州(今安徽六安)人。二人均为当时著名兽医。此书内容四卷本(丁宾序)和六卷本(许

  • 续方言新校补

    二卷。近人张慎仪撰。张慎仪(1846-1921)字淑威,号芋圃。四川成都人,原籍江苏阳湖。尚著《蜀方言》、《诗经异文补释》、《广释亲》等多种。《续方言新校补》为订补杭世骏《续方言》、程际盛《续方言补正

  • 蜀石经校字记

    一卷(古学汇刊本)。缪荃孙(1844-1919)撰。荃孙字炎之,一字筱珊,晚号艺风,江苏江阴人,清季金石学家,藏书家,目录学家。所著有《艺风堂文集》、《艺风堂金石文字目》、《藏书记》、《续藏书记》及《

  • 春秋列国志传

    八卷(有刊本为十二卷)。明余邵鱼撰。余邵鱼字畏斋,建阳(今福建建阳)人,生卒年不详,明嘉靖末年在世,万历时余象斗呼为“先族叔翁”。所作《春秋列国志传》又名《列国志传》,长篇历史小说,叙述自商纣王即位选

  • 天目山斋岁编

    二十四卷。明吴维岳(1514-1569)撰。吴维岳,考丰(今浙江安吉县)人,字峻伯。嘉靖十七年(1538)进士,累官至右都御史,巡抚贵州。为“嘉靖广五子”之一。本集共二十四卷。皆其读书天目山时吟咏唱和

  • 抑庵集

    十三卷。《后集》三十七卷。明王直(1379-1462)撰。王直,字行俭,号抑庵。江西泰和人。永乐二年(1404)进士,授修撰,迁少詹事,兼侍读学士。正统间,拜吏部尚书。天顺初,以老疾乞休。卒谥文端。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