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痧胀玉衡

痧胀玉衡

四卷。清郭志邃(生卒年不详)撰。郭志邃字右陶,檇李(今浙江嘉兴)人。此书专论痧证。痧证记载始于明末,但无专书。郭氏鉴于当时痧胀流行,乃集前人有关经验,于康熙十四年(1675)撰成此书。“痧”为天地间之厉气,痧毒壅塞气机,作肿作胀为其常见证候,故称“痧胀”。“玉衡”表明作者编书时旨在使医者治痧胀有法可取,权衡度测,不越规矩。全书共七万九千字。卷一首载痧证发蒙论、玉衡要语、玉衡脉法诸篇,提出治痧三法:痧在肌肤者刮之;在血肉者放之;痧胀危症,以药济之。将痧症分表里、经络、凉热论治。叙述用药大法、痧证脉论及治验案;卷二详列四十五种痧证的脉证及治验;卷三为治痧方药,选方七十则,兼议荆芥、防风等常用治痧药的性味功能;卷四为郭氏从临床实践中认识到“痧之变幻,更有隐伏于别病中者”,于康熙十七年(1678)撰成,为痧胀看法,痧胀兼证及发证,并附以治疗验案。其中对兼证和变证的治法尤多,可补前三卷之未备。郭氏在此书中阐述痧毒自口鼻而入,可邻里相传,或病于肌肤,或发于血肉,或发于胃肠经及脾、肝、肾三阴。并详述各种症状及其具体治疗方法,是一部较为系统的治痧专著。此书取材丰富,说理明晰。后世治痧诸书,皆祖述本书而予增捐。然罗列见繁,分症过细,探理求因,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处,给人以无证不痧之感,是为此书之不足。有《中国医学大成》本,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重印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林次崖集

    十八卷。明林希元(约1522年前后在世)撰。希元,字茂贞,号次崖,同安(今属福建省厦门)人。生卒年不详。著有《易经存疑》。希元之学,宗其乡人蔡清。是集为其子有梧所编。凡奏疏四卷。书二卷,附揭帖。序三卷

  • 说文解字注笺

    二十八卷。清徐灏(生卒年不详)撰。徐灏字子远,番禺(今属广东)人。学海堂诸生,同治间官庆远知府。著作尚有《说文部首考》、《象形文释》、《通介堂经说》等。是书性质略与王绍兰《说文段注订补》同,采取就注为

  • 袖珍小儿方

    十卷 明徐用宣(生卒年不详)撰。徐用宣,衢州(今属浙江省)人。此书首列脉诀,次列方论、针灸图形。共分为七十二门,六百二十四方。旁征博引,广采诸医籍。论述发明颇少,多袭旧文。此书作于永乐年间中期。有嘉靖

  • 南华经

    见《庄子》。

  • 禾朴斋骈体文

    六卷。清钱振伦(1816-1879)撰。钱振伦字楞仙(一作仑仙),归安(今浙江吴兴)人。道光进士,官至国子监司业。著有《禾朴斋文集》。曾与钱振常从《全唐文》中辑出《樊南文集补编》十二卷,并为之笺注,附

  • 中庸旧文考证

    一卷。清朱日佩(详见《大学旧文考证》)撰。是书大旨,与《大学旧文考证》同。大抵援据旧文,以及近儒钱大昕之说居多。有《考异》所未及举的,如“率性之谓道”,“率”即《说文》中“”字的省写。“索隐行怪”,“

  • 经史百家简编

    二卷。清曾国藩(1811-1872)选编。曾国藩,原名子城,字伯涵,号涤生,湖南湘乡人。道光进士,曾任礼部右侍郎等职,系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。有《经史百家杂钞》。《经史百家简编》是曾国藩在编辑《经史百家

  • 梅花渡异林

    见《异林》。

  • 日讲书经解义

    十三卷。清圣祖康熙御定,大学士库勒纳(详见《日讲易经解义》)等奉敕撰。此书原为库勒纳等侍讲《尚书》之讲义,康熙十九年(1680)奉诏以旧稿编次而成。《四库全书总目》称此书“大旨在敷陈政典,以昭驭宰之纲

  • 宋诗纪事补遗

    一百卷。《补正》四卷。清陆心源(1834-1894)撰。陆心源字刚父,一作刚甫,号存斋,晚号潜园老人,浙江归安(今湖州)人。1865年任广东南韶兵备道。1867年调高廉兵备道。后奉调赴闽省,总办税厘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