硕松堂读易记
十六卷。清邱仰文撰。仰文字襄周,号省斋,雍正进士,山东滋阳(今兖州)人,官至定远知县,著有《省斋自存草》、《读易记》。其说易以宋儒义理为宗,于程传极为推崇。其对汉魏以诸家所作评述,均不见中允,而于程朱则极见崇尚,其于易理亦极疏浅,多浮泛之议论。今存乾隆刊本。
十六卷。清邱仰文撰。仰文字襄周,号省斋,雍正进士,山东滋阳(今兖州)人,官至定远知县,著有《省斋自存草》、《读易记》。其说易以宋儒义理为宗,于程传极为推崇。其对汉魏以诸家所作评述,均不见中允,而于程朱则极见崇尚,其于易理亦极疏浅,多浮泛之议论。今存乾隆刊本。
二卷。清俞樾(详见《周易平议》)撰。该书是作者所撰《诸子平议》中的一种,对《春秋繁露》一书进行校订训释。作者对《春秋繁露》中的文句错讹、疑难字义进行了校正,对研究该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。《春秋繁露平议》
一卷。宋晏殊(991-1055)撰。晏殊字同叔,抚州临川(今属江西)人。北宋词人,有《珠玉词》。晏殊为景德进士,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学士、同平章事兼枢密使。晏殊不但善词,而且能文,范仲淹、孔道辅、欧阳修等
一卷。清汪中(1744一1794)撰。汪中字容甫,江苏江都(今扬州市)人,经学家、史学家、文学家,诸生。七岁而孤,家贫不能上学,母亲邹氏授以小学、四子书。稍长,入书店当学徒,因此遍读经史百家,于是成为
十八卷。清方登峄(约1698年前后在世)、方式济(约1723年前后)、方观承(1698-1768)三代人合撰。方登峄,字凫宗,号屏垢,安徽桐城人。康熙三十三年(1694)贡生,官至工部主事,为戴名世所
①十卷。明朱麟修,黄绍文续纂。朱麟,字芝山,江西庐陵人,嘉靖十五年(1536)来任广德州知州。先是嘉靖五年(1526),安成邹守益来守广德,尝有志于州志之纂修,稽群籍,访故老,辑录成图、表、志、传四门
一卷。唐太宗敕勒王羲之法书一卷,取其第一帖中首二字“十七”为名,称《十七帖》。据张彦远《法书要录》载:《十七帖》长一丈二尺,有一百零七行,共九百四十三字。《十七帖》全贴共二十八则,多记蜀事,其中尤以赞
十卷。汉扬雄(前53-公元18)撰。雄字子云,蜀郡成都人。雄少而好学,博览群书,以词赋著称于世。中年到京师,为大司马车骑将军王因奇的门下吏,后被推荐给汉成帝。曾随成帝游甘泉、河东、秦岭等地,作《甘泉赋
一卷。明黄文焕(约1636年前后在世)撰。黄文焕,字维章,福建永福人。生卒年不详。天启五年(1625)进士。崇祯中由山阳知县,擢翰林院编修。著有《诗经考》等。是集诗文共为一卷,是其与黄道周同下诏狱时所
一卷。清于光华(详见《四书句读辨》)录。是书认为四书白文朱子未注音声,坊本每为妄增。如在邦必闻的“闻”字,庶民去的“去”字,使养其老的“养”字,皆为增音去声之类,多有舛讹,因而作是书正之。辨字释音,均
十卷。元朱德润(1294-1365)撰。德润字泽民,睢阳(今属河南)人。流寓吴中。延祐末,因荐授翰林应举文字,兼国史院编修官,寻授镇东行省儒学提举。至正间,历官江浙行省照磨,参军事,守杭、湖二郡,摄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