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类经

类经

三十二卷。明张介宾(1563-1640)撰。张介宾字景岳,又字会卿,别号通一子,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。少年时随父游历京师(今北京),求学读书,拜名医金英(金梦石)学医、尽得其传。壮年投笔从戎,遍历我国东北各地,度过军旅生活,但无所成就,便卸职回京数十年致力于医学,以医为业,成为当时名医。明黄宗羲在《南雷文定·张景岳传》中称其“谒病者辐辏其门,沿边大帅皆遣金币致之”,可见医誉很大,晚年回山阴老家隐居。著作有《类经图翼》、《类经附翼》、《质疑录》、《景岳全书》等。张氏钻研《内经》数十年,其造诣颇深。其医学思想的主要特点首先是阐发了“医易同源”的思想,如《类经附翼》指出:“虽阴阳已备于《内经》,而变化莫大乎《周易》”,“易之为书,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;一象一爻咸寓尊生之心鉴”。故“易具医之理,医得易之用”,二者运用得当,就有“运一寻之木,转万斛之舟”的可能。其次关于命门阴阳学说。张氏以为命门位置,系“居于两肾之中,即人身之太极”。命门和肾正如易坎卦所表示的,上下断者属阴,代表两肾,中间一横属阳,代表命门。命门重在生化,是生命的根本,命门之火,谓之元气“真阳”,命门之水,谓之元精“真阴”。治病当求其本,真阴真阳必保持不伤。若“命门亏损,则五脏六腑,皆失所恃,而阴阳病变无所不至。”再次立甘温固本大法,认为“凡欲治病者,必以形体为主,欲治形者,必以精血为先”。临床常用温补之剂。对后世影响颇大。《类经》成书于天启四年(1624)。是分类研究《内经》的重要著作。张氏认为《内经》“经文奥衍,研阅诚难”,本着“发隐就明,转难为易”之意,采用“尽易旧制,颠倒一番,从类分门,然后附意阐发”的方法,经历四十余年,将《素问》、《灵枢》原文,按摄生、阴阳、脏象、脉色、经络、标本、气味、论治、疾病、针刺、运气、会通十二类,三百六十余条,以类相从,编撰成书,故名。全书约八十万字,纲目清楚,条理井然,除将《内经》“从类分门”以外,还在每条原文之下评加注释,对前人之说进行评论,提出了自己的见解,结合临床实践,发明颇多,深为后世推崇。此外还将《灵枢》、《素问》二书融合一起,全面注释,以《灵枢》启《素问》之微,以《素问》发《灵枢》之秘,互为表里,互通其义,对研读《内经》者帮助很大。是诸多《内经》注释本中,较好的一本。有明天启四年(1624)初刻本、道光二十年(1840)宏道堂重刻本、《四库全书》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说文部目分韵

    一卷。清陈奂(1786-1863)撰。陈奂字倬云,号硕甫,江苏长洲(即今苏州)人。著有《毛诗传疏》、《毛诗音》、《毛诗说》、《毛诗传义类》、《郑氏笺考证》、《公羊仪礼考证》以及是书等。是书为便于初学检

  • 续汉州志

    二十四卷首一卷补志一卷。清张超等监修,曾履中、张敏行纂。张超,曾任汉州知州。曾履中,汉州人。张敏行,甘肃人,进士。《续汉州志》同治八年(1869)刻本,此志二十四卷又分为八集,盖以易卦别之。卷一至卷三

  • 大学指归

    二卷。附考异一卷。明魏校撰。魏校事详《周礼沿革传》。此书乃解《大学》之作,首一卷以古篆写《大学》古本正文,后一卷乃《指归》一卷。其中篆字多有杜撰之字,议论也多附会朱、王之言,而无所发挥。《考异》一卷,

  • 落纸云烟帖

    四卷。清沈荃(1624-1684)书,其子沈宗敬奉旨摹勒。沈荃,字贞蕤,号绎堂,一号位葊,又号充斋,华亭(今上海市)人。官礼部侍郎等。沈荃学行高洁、忠益,书法颇为有名,常常被召入内殿,与康熙论古今书法

  • 恕谷中庸讲语

    清李塨(详见《大学辨业》)撰。是书乃塨里居为及门讲授《中庸》,门人记而录之。塨另撰有《中庸传注》,发抒理蕴,颇称邃密。是书大致相同,但也互有详略,且是书每用俗语达难显之情,尤为警切。如“仲尼曰君子中庸

  • 旗务集览

    三卷。不著撰人名氏,亦无成书年月。是书为八旗满洲蒙古汉军二十四固山现行办事章程,其卷一、卷二为旗署印房应办事务,包括办理查阅外省营伍、考试应对宗室、拣选各等官缺、点验军器、盘查户部三库、补进内大臣、文

  • 四部丛刊

    五百零四种(分三编:初编三百五十种,续编八十一种,三编七十三种)。民国张元济(1867-1959)等辑。张元济字菊生,浙江海盐人。清光绪年间进士,曾任刑部主事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。因参加维新运动,1

  • 孟子篇叙

    七卷。清姜兆翀撰。兆翀字孺山,江苏华亭(今上海松江)人。嘉庆时举人。赵岐曾有《孟子篇叙》,兆翀是书仍用赵氏篇叙之名。首列孟子年表,更以七篇分叙。每篇中又各有叙,从上孟叙起,《梁惠王篇》记历说梁、齐、邹

  • 前汉书琐琐

    四卷。明朝郝敬(1558-1639)撰。郝敬字仲兴,号楚望。湖北京山人,万历十七年(1589)进士、科给事中、崇祯十二年(1639)卒。享年八十二岁。(《明史本传》)。《前汉书琐琐》开篇卷首有崇祯二年

  • 李濂医史

    见《医史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