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续后汉书

续后汉书

①四十七卷。宋萧常撰。萧常,庐陵人,乡贡进士。宋初萧常的父亲萧寿明认为陈寿《三国志》有帝魏黜蜀之意,欲为更定,著述未成而卒,萧常秉承父志作《续后汉书》。该书尊蜀汉昭烈帝为正统,作帝纪二卷,年表二卷,列传十八卷,而吴、魏之事编入载记共二十卷,此外又有音义四卷,义例一卷,于蜀志增传三十二,废传四;移魏志传入汉十;吴志废传二十;魏志废传八十九。书中多援裴松之之注,建安以前之事多依据范晔《后汉书》,建安之后事又不能有所增益,大概此书重在编写的方法,并不在于史事。此书义例精审,颇得史法;萧常所长不在考据,难免有笔误之处。② 九十卷。元郝经撰。郝经字伯常,陵川人。官至翰林侍读学士,赠昭文馆大学士、荣禄大夫,死后追封冀国公,谥文忠。生平事迹载《元史》本传。郝经曾于中统元年(1260年)使宋,为贾似道拘留使馆十六年,著书七种,《续后汉书》即其中之一。当时萧常的《续后汉书》尚未在北方刊行,故郝经未见,特著此书以更正陈寿以魏为帝系的谬误,实为将《三国志》旧文重新编次。此书以裴注之异同,《通鉴》之去取参校刊定,因中间各分子卷,实际卷数为一百三十卷。以昭烈帝为本纪,吴、魏为列传,诸臣则按汉魏吴的顺序排列。另有儒学、文艺、行人、义士等诸传,志八,以补《三国志》所缺。各卷前有序文,终有议赞,专作义例以申明编撰大旨。该书持论颇为不苟,但亦有与史实相出入之处,郝经敦尚气节、学有本原,故所论多有裨于世教。《续后汉书》与作者所撰《陵川集》皆于延绣年间由官方刊行,但明代以来传本就已稀少,今存全篇完好者十之六七,序文议赞存者亦十之八九。《四库全书》各据原目编辑校正,所分子卷悉仍其旧。残缺之处不复采补;而书中有与今传《三国志》相异之处则加案语注明,以资考证。原书中的附注为书状官河阳苟宗道所作。苟宗道,字正甫,后官至国子祭酒,注文于该书的去取义例,颇有发明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东西两晋演义

    十二卷。题“武林夷白主人重修,泰和堂主人参订”。夷白主人为杨尔曾(详见《东西两晋志传》)号,则该书作者为杨尔曾。长篇历史演义小说,据推测,似是《东西两晋志传》一书修订而成。与《志传》相比,该书将其分条

  •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

    见《宣明论方》。

  • 干禄字书

    一卷。唐颜元孙(?-714)撰。元孙字韦修,京兆万年(今陕西西安市)人。为颜师古四世从孙,颜杲卿父,颜真卿诸父。历官长安尉,太子舍人,滁、沂、濠三州刺史。是书为现存最早一本辨正楷书字体的书,它以颜师古

  • 近思录集注

    十四卷。清茅星来撰。其生卒年不详。茅星来字岂宿,乌程人。康熙间诸生。朱熹《近思录》,宋以来注释颇多,善本甚少,唯叶采《集解》至今盛行。余下注本,有的粗率肤浅,有的解所不必解,而稍费拟议者则避而不注,有

  • 汉易十三家

    二卷。辑佚书,清胡薇元辑。胡薇元著有《霜录亭易说》(其生平事迹参见该条)。此本所辑有韩婴、蔡景君、施仇、孟喜、梁丘贺、古五子、淮南九师、京房、费直、马融、刘表、宋衷、荀爽等十三家《易》义,分为上下二卷

  • 小辨斋说义

    一卷。明顾允成(1554——1607)撰。允成字季时,别号泾凡,江苏无锡人。万历十一年进士,历官南康府、保定府府学教授,国子监博士,礼部主事,罢官后与其兄顾宪成讲学东林书院。平生深恶乡愿道学,认为这种

  • 南唐二主词校

    一卷。清王国维(1877-1927)撰。王国维,初名国桢,字静安,又字伯隅,号观堂、永观,浙江海宁人。清代秀才,自幼敏慧,有才名。十六岁入杭州崇文书院学习,与同邑陈守谦、叶宜春、褚嘉猷交好,号称“海宁

  • 杨蓉裳年谱

    一卷。清杨芳灿(1753-1816)自撰。芳灿字蓉裳,江苏金匮(今无锡)人,拔贡出身。历任甘肃伏羌县令、灵州知州、户部员外郎等官,以母丧归,主讲关中书院。曾参预修《四川通志》,卒于蜀。谱主受业于袁枚,

  • 隋书

    八十五卷,魏征等撰。魏征(580-643),字玄成,巨鹿下曲阳(今河北藁城、晋县一带)人,唐初名相、著名历史学家。隋末,武阳郡丞元宝藏响应李密起兵,召魏征为典书记。魏征归李密,仍掌文翰。李密兵败,魏征

  • 渊雅堂编年诗稿

    二十一卷。清王芑孙(1755-1817)撰。王芑孙,字念丰,号惕甫,一号铁夫。长洲(今江苏苏州)人。乾隆五十三年(1788)举人。官华亭教谕。王芑孙与法式善、何道生、张问陶、杨芳灿等人常琴歌酒赋,为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