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说文疑

说文疑

十二卷。不著撰人姓名。是书依李焘《说文五音韵谱》以始东终甲为次,故分卷亦依李焘之数。每卷补遗,附于卷末,不另为卷。卷末另附《汉书》古字及音义异同诸字,与全书正文并不相干。没有凡例,惟开卷署曰:“《说文》何可疑?疑其见淆于后人也,义有未安者,存之以待析。形声讹谬戾于许书者,附录焉。”由此可知其书题名义、撰述之旨。编中所疑见淆于后人者,如谓:“字之繁多,从谐声而起,汉人已不免妄加,后人复任意乱之,《说文》遂不可读矣。如字义从风概加以风,从雨者加以雨,从水者加以水,从人者加以人,从女者加以女之类。”此无名氏竟不知,本字之外,依类加形,即许慎所谓“凡某之属皆从某”,乃是六书演进之通例。秦汉之前已然,怎能谓“皆后人所乱”?所疑义有未安者,如于“稽”字谓:“许氏训义,未醒出从尤之义,旨声亦属牵强。当是从尤从旨禾亦声,盖尤异也,旨美也,人于尤异旨美者,必留止而加察,故有稽留、稽考、稽察诸意。”不知禾为木曲头,止不能上,“稽”字从之,即从其义;尤从乙,乙象草木冤曲,亦与禾曲头止不能上同义,所谓乙欲出而见阂也,故又从尤;旨声古与稽近,耆老之耆,即从旨声,故稽亦从旨谐声。稽从禾从尤旨声,乃两形一声之字,许氏训义训声均未误,不得谓其义有未安。从此例可见,作者无名氏尚未通《说文》,方有如是之疑。《稷香馆丛书提要》谓其“剖析形声,不让来哲。盖于全书所疑,未尝细核也。”从其始东终亥的编次推断,此无名氏当为雍正、乾隆时人。编中已引大小徐之说,可证大徐校本、小徐《系传》均已寓目,并非仅见《五音韵谱》者,故其时代不当在雍正以前。是书有《稷香馆丛书》本,民国二十四年(1935)辽阳吴瓯据稿本影印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敦煌写本篆书千字文

    一卷。梁周兴嗣撰。周氏生平著述,见《敦煌写本真草千字文》。此卷首尾均泐,见存之文,自“匡合”字起,至“九州”字止,正文全用篆字,旁有楷书释文似为初学而设。其文辞与通行之周书无殊,惟书艺未精,篆法间违绳

  • 洗冤录

    二卷。宋宋慈(生卒年不详)撰。宋慈,生平不详。余嘉锡《四库提要辩证》考证,宋慈为福建建阳人,嘉定十年(1217)中进士,官至广东经略安抚使,淳祐六年(1246)卒,年六十四。余说可信程度,尚需考证。《

  • 经验良方

    十一卷。明陈仕贤(生卒年不详)撰。陈仕贤字邦宪,福清(今属福建)人。嘉靖四十一年(1563)进士。官至副都御史。此书先载医旨、脉诀、药性,又载通治诸病门,如太乙紫金丹、牛黄清心丸之类。又分杂证五十二门

  • 测史剩语

    六卷,明冯士元撰。士元字廷对,新昌(今属江西省宜丰县)人。万历中期由贡生授靖安县训导之职,后升任河南府教授。《测史剩语》杂取春秋至唐代的史事,作者逐一评论。其中以人物标题的有二十四篇,以事件标题的有三

  • 游浯溪记

    一卷。清彭而述撰。彭而述,详见《桂阳石洞记》。此记作于清康熙五十八年(1719)六月。时彭而述任湖南提学,与胡养忠同游浯溪,县令孙斌为向导。浯溪之名肇于唐元结、次山,经其品题,始闻名于世。与曾公摩崖、

  • 观古堂诗录

    十二卷。清叶德辉(1864-1927)撰。叶德辉字奂彬,一作焕彬,号直山,一号郋园。湖南湘潭人。少承家训,读《资治通鉴》、《名臣言行录》。光绪六年(1880)就读于湖南岳麓书院。十一年(1885)举人

  • 古文尚书音

    一卷。清马国翰辑。《隋书·经籍志》载有《古文尚书音》一卷,徐邈撰。《隋志》又云,梁时有《尚书音》五卷,题孔安国、郑玄、李轨、徐邈撰。此五卷本《尚书音》当为后人集四家音而成,到梁代时还存于世,至隋代时则

  • 金銮琐记

    一卷。高树(1848-?)撰。高树,字蔚然,别号珠岩山人。四川泸州人。光绪年间进士,官至锦州府知府。辛亥革命后,留京师。《金銮琐记》系仿成都胡延砚生《长安宫词》而作,凡为七言绝句一百三十一首,补遗六首

  • 诗经六帖

    十四卷。明徐光启(1562-1633)撰。清范方重订。光启明代科学家、政治家。字子先,号玄扈,上海(今上海市)人。万历三十二年(1604)进士。从意大利人天主教耶苏会传教士利玛窦学天文、历算、火器等,

  • 得心录

    一卷。清李文渊(详见《左传评》)撰。此书皆为李氏所制新方。书前李氏自题:古方不能尽中后人之病,后人不得尽泥古人之法。故名此书为《得心录》。书中共载有方十九条。其中敌参膏之方,为应补之证,委曲调剂,以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