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读书偶识

读书偶识

十卷,附一卷。清邹汉勋撰。汉勋字叔绩,湖南新化县人,咸丰元年举人,承其父文苏之学,对于《易》《诗》经训、史家地理、音韵小学、金石书画等无所不究,以博学名于世。此书是他居高平山时,读《易》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春秋》《尔雅》诸经之所得。多能补前辈所未及。原《序》称,破前人之训故,必求唐以前之训故方敢用;违笺传之事证,必求汉以前之事证,方敢从。其说与毛奇龄的专攻前人相比,同为说经,却更为淳正不杂。例如,其谓姜嫄后稷事有三义,毛传、马、王为一义,《列子》《史记》《列女传》《郑笺》为一义,《春秋》“元命苞姜嫄游閟宫”,及《尔雅》“舍人”注以敏为晦又一义,尤为精确。其他如《文王世子东序》“瞽宗上庠”,谓《乡射礼》郑注“周立四代之学于国”,上庠即四学。“天子一娶九女”,则谓《白虎通义》《曲礼》《王制》《昏义》所言有两义,一为内官,一为嫔御。皆考证赅洽,于经义颇有发明,确实不是空谈者和那些以捃拾为博者所能及。只是据张霸伪作的一百零二篇,认为这是《今文尚书》有一百零二篇的证据。此议失察。考《汉书·儒林传》曰:“世所传百两篇者,出东莱张霸。分析合二十九篇,以为数十。又采《左氏传》《书序》,为作首尾,凡百二篇。篇或数简,文意浅陋,成帝时求其古文者,霸以能为百两征。以中书校之,非是。”《论衡·佚文篇》曰:“东海张霸通《左氏春秋》,案百篇序,以左氏训诂造作百二篇,具成奏上,成帝出秘尚书以考校之,无一字相应者。成帝下霸於吏,吏当器辜大不谨敬。成帝奇霸之才,赦其辜,亦不灭其经,故百二篇书,传在民间”云云。邹氏不知百两之篇,乃张霸所臆造,与郑注三十四篇,《逸书》二十四篇,毫无干涉。宋元以来诸大儒,均为《正义》所误。毛奇龄关于这个问题的论断是对的,只是他据张霸西汉人,郑玄东汉人,以驳《正义》,则《正义》原义并未坐实张霸为何时之人。邹氏学问笃实,不尚臆谈。此一失察,实为白璧微瑕。有光绪六年刊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续刻直隶霍州志

    二卷。清杨立旭修,白天章纂。杨立旭字晓潭,广西马平县人,道光二十年(1840)优贡,二十九年(1849)举人,咸丰四年(1854),授阳高县,同治四年(1865),保升霍州直隶州,九年(1870)署任

  • 责备余谈

    二卷,明方鹏撰。方鹏,字时举,正德年间进士,官至南京太常卿,著有《责备余谈》、《续观感录》、《昆山人物志》、《矫亭存稿》等书。《责备余谈》一书杂取为世所称道的古人行事,而摘除其瑕疵之处,因以成书。方鹏

  • 太乙神针心法

    二卷。清韩贻丰(生卒年不详)撰。韩贻丰字艺斋,慈溪(今属浙江省)人。康熙年间进士,曾官山西石楼县知县,后为汾州府同知。韩氏于自记中称,于杭州吴山紫霞洞遇云水道人,自隐其名,授以太乙针,于证治穴道、用针

  • 四川总志

    三十六卷,清蔡毓荣等修,钱受祺等纂。蔡毓荣(1633-1699),汉军正白旗人,字仁庵、竹庵。初任刑部郎中。寻授御史,迁秘书院学士。康熙初,曾任刑部、吏部侍郎。康熙九年(1670)调任川湖总督,疏请招

  • 扬州芍药谱

    一卷。宋王观撰。王观,字达叟,自号逐客,如皋(今江苏如皋县)人,一作高邮(今江苏高邮县)人,生卒年不详。曾任翰林学士,因宣仁太后认为其词以近猥亵,贬为江都县知县。其著作除《扬州芍药谱》外,还有词作《冠

  • 修身西学

    十卷。意大利高一志(?-1640)撰。高一志字则圣,初名王丰肃、王一元,意大利耶稣会士。1605年到中国南京传教,在该地建立第一座教堂。当反教运动时他与曾德昭均被捕入狱,于1617年被逐到澳门,教会在

  • 后汉书注又补

    一卷。清沈铭彝撰。沈铭彝,浙江嘉兴人,生平及官职不详。《后汉书注又补》是为了补惠楝的《后汉书补注》而作的,因此名为“又补”。卷首有他在道光十三年(1833)自序。序中说“垂老残年,无可遣日,翻阅惠氏补

  • 仪礼注疏正讹

    十七卷。清金曰追撰。曰追字对扬,号璞园,嘉定(今上海嘉定)人。金氏依据朱熹《经传通解》,另参以杨复图、敖继公《集说》,陈凤梧、钟人杰两郑注本,以及沈彤《小疏》、马駉《易读》诸书,于每节经文标“起、止”

  • 北宋二体石经宋拓残本

    一卷(影印本)。罗振玉辑,民国十二年(1923)印于天津。所收《易经》八行,从《升卦》“曰允升大吉”起,至“无所疑”止;《尚书》五十行,从《武成》“壬辰旁死霸”起,至《洪范》“三日祀四”止;《诗经》十

  • 硕园诗稿

    三十卷。清王吴(1627-1679)撰。王昊字惟夏,别号硕园,琅邪(今山东胶南县)人。王世懋曾孙。弱冠即负盛名。后因奏销案废。一意读书,所撰《当恕斋偶笔》。时称博洽。康熙中召试鸿博,授内阁中书,诗与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