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资治通鉴

资治通鉴

二百九十四卷 北宋司马光等撰。又考异、目录三十卷。是北宋时代修成的一部编年体通史,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(公元前403),下迄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(公元959),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。司马光之外,参加编写的主要有刘恕、范祖禹和刘攽等。司马光(1019——1086),字君实,陕州夏县(今山西夏县)人。仁宗时中进士,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,神宗任命他做枢密副使,因反对王安石变法,坚辞不就。于熙宁三年(1070)出知永兴军(今陕西西安),次年至洛阳,哲宗即位,高太后听政,他由洛入京,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,数月病死。他的著作除《资治通鉴》外,还有《稽古录》和文集等。关于编写《资治通鉴》的目的,司马光曾直言不讳地表示,是要“鉴前世之兴衰,考当今之得失。”这就是说,作者企图通过叙述历史上的“国家盛衰”、“生民休戚”,来总结统治经验,为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服务。因此,这部书受到宋神宗的赏识,认为它“鉴于往事,有资于治道”,给它定名为《资治通鉴》,并亲自为之作序。此书编撰过程很长,历时十九年之久。最初司马光写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,名为《通志》,进于宋英宗。英宗治平二年(1065)另说三年(1066),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,至神宗元丰七年(1084)始成。在开始的五年中,司马光等人在都城开封编写了周、秦、汉、魏部分,之后又在洛阳花了十四年时间完成了西晋至后周十二朝的历史。它搜集的史料相当丰富,除十七史以外,尚有野史、传状、文集、谱录等三百余种。参加编撰的刘攽、刘恕、范祖禹等,各就所长,分段负责,先排比材料为“丛目”,再编成“长编”,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,删改定稿,因而在史料的整理、剪裁、排比和史实的考订方面,下过一番功夫。遇到史料记载的重要异同,还在《考异》中作了考证。至于《考异》中引用的书,有不少现已失传,它保存了这些佚书的部分记载。本书从内容上以政治、军事为主,但也记载了经济、文化的发展。故此书一经刊行于世,就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。注释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《资治通鉴音注》。标点本以清朝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三省注本为底本,此本有胡注,并将原来单行的司马光的《考异》附在正文之下,读起来较为方便。章钰曾用胡刻《通鉴》为底本,校勘过宋刊本《通鉴》九种(章钰简称为十二行本,甲、乙十五行本,十四行本,甲、乙十六行本,甲、乙十一行本,傅校北宋本),并参考明刊本《通鉴》一种(即孔天胤本,章钰简称为孔本)及熊罗宿《胡刻资治通鉴校字记》等书,写成《胡刻通鉴正文校本宋记》三十卷。另外,清严衍著《资治通鉴补正》,对《通鉴》拾遗补缺,刊正错误,大有裨益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脉因证治

    四卷。元朱震亨(详见《格致余论》)撰。一说此书中所载各方如左归丸、右归丸之类,皆出自张介宾《景岳全书》,同时又以古方名之,非为震亨所作。此书为采集《丹溪心法》、《活法机要》、《格致余论》等有关内容编成

  • 岭南文献补遗

    六卷。明杨瞿崃(生卒年不详)编。杨瞿崃字稚实,福建晋江人。万历进士,官累江西提学副使。著有《易互》等多种。广东提学张邦翼曾撰《岭南文献》三十二卷。杨瞿继为提学,复续辑此书。杨瞿崃自序称:张刻详于人,其

  • 綦江县志

    十二卷首一卷,清宋灏修,罗星纂。宋灏,花县人,曾任綦江县知县。《綦江县志》道光六年(1826)刻本,共十二卷首一卷。卷首为序、纂修姓氏、凡例、城图、舆图、五里图。分为:卷一,星野、沿革、城池、公廨。卷

  • 四溟集

    十卷。明谢榛(1495-1575)撰,谢榛,字茂秦,自号四溟山人,又号脱屣山人,临清(今属山东省)人。年十六作乐府商调,少年争歌之。已而折节读书,刻意为诗。李攀龙、王世贞组织诗社,榛为长,攀龙次之,并

  • 文献通考节贯

    十卷。清周宗濂(生卒年不详)撰。周宗濂著有《耻亭遗书》。本书取马瑞临《文献通考》、王圻《续文献通考》,首尾编次,仍如原书的二十四门。唯有帝系、象纬、物异、四裔、节义、方外六门,因难于节录置之。其因文附

  • 御注道德经

    二卷。清世祖福临(1638-1661)撰。福临,姓爱新觉罗,名福临,皇太极第九子。清代皇帝,年号顺治。1643-1661年在位。福临六岁即位,由叔父多尔衮、济尔哈朗摄政。顺治元年(1664)入关,击败

  • 明大政记

    二十五卷明雷礼撰。雷礼字必进,丰城人,嘉靖壬辰进士,官至工部尚书。《明史·艺文志》载《大政记》三十六卷。此本为万历中应天周时泰所刊。其中礼所辑者至武宗而止,仅二十卷,其世宗四卷,即范守己之《肃皇外史》

  • 齐东野语

    二十卷。宋末元初周密(1232-1298)撰。周密字公谨,号草窗、苹洲、四水潜夫、弁阳老人等。原居济南(今属山东),金人灭北宋,迁居吴兴(今属浙江)。早年随父往来闽、浙等地,为临安府幕属,后监和剂局、

  • 春秋胡氏传辨疑

    二卷。明陆粲(详见《左传附注》)撰。此书乃驳正《胡传》之作。陆氏认为,胡安国说经,或失之于过求,词不厌烦而孔子之意愈晦。陆氏主张信经而不信例,《自序》云:“昔之君子有言《春秋》无达例,如以例言,则有时

  • 学治臆说

    二卷。续说、附说赘一卷。清汪辉祖撰。《学治臆说》二卷,是汪辉祖应其二子继坊、继培之请,将自己平日从政佐治的经验,整理出一百二十则。上卷主要谈及选幕僚、处理政务,而以审案为重点;下卷主要谈及治理恶棍、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