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道德真经新注

道德真经新注

四卷。唐李约(生卒年不详)撰。李约,字存博,号萧斋。唐肃宗、代宗朝重臣李勉之子,官至兵部员外郎,善书画,通音乐,当时颇享盛名。撰有《道德真经新注》四卷。《道德真经新注》,又称《道德经新注》。唐人研究《道德经》者,多将《道经》、《德经》各析为二卷,使原来的二卷本分而为四。李约作《道德真经新注》,使前二卷为《道经》上下,三十七章;后二卷《德经》上下,四十一章;共七十八章。较世传本少三章,是李约将四十三与四十四章、四十八与四十九章、六十八与六十九章各合为一章所致。李约在自序中说:“道者清静自然之道也。德者以法久而失,修而得之,谓之德也。”又说“王者法地、法天、法道之三自然妙理而理天下也,天下得之而安,故谓之德。”认为人应该效法地无私载、天无私覆、道无私生之自然妙理,并不是另外有一个自然。认为它本所注“人法地、地法天、天法道、道法自然,即域中五大”之说,“与经文乘谬而失教之义也。”又进一步批评其谬,他说:“岂王者只得法地而不得法天、法道乎?又况地法天、天法道、道法自然,义理疏远矣。”于是他改读此句为“人法地地,法天天,法道道,法自然。”可谓独标新意,别于古读。认为《老子》一书是“清心养气,安家保国之术”,“六经乃黄老之枝叶”。并说老子在西周时,秉道德以救时俗。其注文较为简略,有时采用唐玄宗之说。此书《旧唐书》未著录,《新唐书·艺文志》乐类有李约《东杓引谱》一卷,《宋史·艺文志》著录李约《道德经注》四卷,《国史志》著录李约《道德经新注》四卷。《子略》、《通志·艺文略》都误将李约作李纳。虽然此书始见于《宋史》,后世学者还认为是李约所作。其注虽未必精当,但也不失为一家之言,对后世研究《道德经》仍有可参考之处。现存明《道藏》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墨香簃丛编

    六种,六卷。清杨嘉编。杨嘉,生平事迹不详。所收著作共六种:清孙诒让《籀庼诗词》一卷,杨嘉辑《二黄先生诗葺》一卷、杨嘉撰《辅行记校注》一卷、《瑞安黄氏绥阁旧本书目初编》一卷、《曝书随笔》一卷、《楼遗稿》

  • 五经文字偏旁考

    三卷。清蒋麟昌(一作骐昌,生卒年不详)撰。麟昌字云翔,一字静存,号莹溪,江苏武进(今武进县)人,乾隆进士,官编修,英年早逝,年仅二十二岁。除本书外,还著有《菱溪遗草》。唐天宝中,诏令卫包把六经古文改更

  • 天山自叙年谱

    一卷。明郑鄤(1594-1639)自编。郑鄤字谦止,号峑阳子,江苏武进人。天启二年(1622年)进士,选庶吉士。崇祯十二年(1639年),因被诬以杖母不孝,被磔于市。郑氏工诗能文,著有《峑阳集》。此谱

  • 铜梁县乡土志

    三卷,清夏云程等纂修。夏云程,邑人。《铜梁县乡土志》光绪三十一年(1905)抄本,共三卷。首载学部所颁例目,其宣示意旨,略为奏定学堂章程。所列初等小学堂学科,于历史则讲乡土之大端故事及本地古先名人之事

  • 古今释疑

    十八卷。清方中履(生卒年不详)撰。中履字素北,方以智之子,桐城(今属安徽省)人。此书皆为考证之文,每部分标题即为作者的主要论点。一至三卷论经籍,四至九卷论礼制,十卷论氏族姓名,十一卷论乐,十二十三卷论

  • 雅音会编

    十二卷。明康麟编。康麟字文瑞,广东顺德人。生卒年不详。天顺中官福建按察司佥事。是书以平声三十韵为纲,以诸诗按韵分隶。盖因宋人十二先生诗宗之体,稍加变通。所列始音、正音、遗响亦沿杨士宏唐书音之例,无所新

  • 一幅集

    又名《任田经说》十八卷。清项淳(生卒年不详)撰。项淳字芸堂,一字任田,又号岩溪老人,安徽歙县(今歙县)人。乾隆己卯(1759年)进士,授中书,升吏部主事,历九年,告假归乡,力学不出,设教于乡里的青士居

  • 大沙门百一羯磨法

    一卷。宋释法颖撰。法颖生平事迹详见《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戒本》辞条。《大沙门百一羯磨法》主要内容是,记述单白羯磨二十四,白羯磨四十七,白四羯磨三十等文,附有例证说文。总体上看,该卷标章亦未明析,次序殊

  • 易学参说

    二卷。清冯昌临撰。冯昌临字舆肩,嘉兴(今属浙江)人。该书分内外二编。内编为说六篇,自先天八卦图到八卦纳甲。外编也是六篇,自天干化气五行到七政四余。大致是想从汉学而不深究古法,于是以后世斗首化曜之说参杂

  • 龙云集

    三十二卷。宋刘弇(1048-1102)撰。刘弇,字伟明,吉州安福(今江西吉安县)人。元丰二年(1079)进士,复中博学宏词科。初知峨眉县,改太学博士。元符中,除秘书省正字,历实录院检讨。龙云乃弇所居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