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重订穀梁春秋经传古义疏

重订穀梁春秋经传古义疏

十一卷。清廖平(详见《四益易说》)撰。廖平是清末的经学大师,一生经学主张凡六变。在光绪十年(1884)前后,著《穀梁春秋内外编》共三十七种、五十卷。其中内编书一种,即《穀梁春秋经传古义疏》十一卷;外编书十一种,包括《起起穀梁废疾》一卷、《释范》一卷、《集解纠谬》二卷、《穀梁先师遗说考》四卷、《穀梁大义详证》四卷、《穀梁传例疏证》二卷、《穀梁外传》二卷、《穀梁决事》二卷、《穀梁属辞》二卷(附《本末》一卷)、《穀梁比事》二卷、《穀梁琐语》四卷。此外又有《穀梁日月时例表》等二十五种。这些著作代表了廖平的《穀梁》学观点。他认为,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根本区别在于礼制的不同。今文经学礼制祖《王制》,古文经学礼制宗《周礼》;《王制》是《春秋》旧传。两汉今文学、古文学的依经立说,推衍比附,都是由《王制》和《周礼》所派生的。《穀梁传》主张“素王”说,礼制属于新制,托“素王”改制,故与《周礼》不合。廖平认为,范宁《春秋穀梁传集解》不守旧训,有不少谬误。他参考两汉经师旧说,以班固的观点进行折衷。如果义还不通,就提出自己的看法。对范宁注不完备的地方,进行疏通引证。引用事实,以《史记》的记载为主,有时也引用《左传》。廖平认为董仲舒治《公羊传》,说礼制与《穀梁传》其实一致,于是对《穀梁传》中的微文孤证,两汉经师又没有解说的,就取董仲舒之说。杜预《公子谱》来源于刘向,于是《穀梁传》的师说,也予采纳。又两汉经师解《穀梁传》,多引用《孝经》、《易》、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,廖平也沿用此法,以说明六经相通。何休《春秋公羊传解诂》引用《京氏易》、《韩诗》;廖平认为两汉博士之学本同一家,于是仿何休之例,凡是《穀梁传》的佚义,就取两汉博士之说进行补充。大体上在于发掘《穀梁传》的古义,以推原礼证为主。廖平说经不拘泥于一家之说,往往迭出新义,发前人所未发。虽然立说不一定都站得住脚,但能给学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觉。该书有光绪庚子(1900)成都刊本,名为《穀梁古义疏》十一卷。《重订穀梁春秋经传古义疏》由廖平之子廖宗泽作过补疏,民国时渭南严氏孝义家塾将该书与《穀梁春秋外编叙目》一卷、《释范》一卷、《起起废疾》一卷合刊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广蒙求

    三十七卷。明姚光祚(生卒年不详)撰。姚光禄字允昌。吴县(今江苏苏州)人。万历十六年举人。官保定府同知。宋王逢原著有《十七史蒙求》十六卷。姚光禄因其内容尚不够详备,所以在其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。分为三十七

  • 读易录

    十八卷。清陈克绪撰。陈克绪字易庵。文安人。嘉庆副榜。克绪此书,主于说理。正如书序所称:“博览周邵程朱诸先儒讲义,贯澈前四圣作易系易之深思。理数河洛,阐其奥秘,卦爻彖象,究其精微,变化生成,通其妙用,位

  • 四书讲义参真

    十九卷。清党瀛编辑。党瀛,字海峰,陕西武功(今陕西武功)人。是书首有钱宝琛、凌泰封、张祖基三序,《论语》十卷、《大学》一卷、《中庸》一卷、《孟子》七卷。大旨遵《朱子章句集注》,集诸儒异同,间或也自抒所

  • 曾子

    一卷。南宋汪晫(生卒年不详)编辑。汪晫字处微,其门人私谥康范先生,绩溪(今属安徽)人。此书成于庆元、嘉泰(1195-1204)间。咸淳十年(1274),汪晫孙汪梦斗将此书和《子思子》同时献于朝廷,得赠

  • 朱子圣学考略

    十卷。清代朱泽沄撰。朱泽沄字湘陶,号止泉,宝应(今江苏中部)人。著有《王学辨》、《止泉文集》。此书针对宋代以来朱(熹)陆(九渊)二派相互争胜的状况,详细地叙述朱熹求学的始末,以此反驳陆(九渊)王(守仁

  • 经学五种

    二十五卷。清汪昌序编。汪昌序,生卒年不详。江苏仪征人。诸生。家中藏书甚富,喜校雠之学。汪氏此书汇刻了宋代经学精美刻本五种、岳飞之孙岳珂《九经三传沿革》、叶时《礼经会元》、郑樵《六经奥论》、《太平经国之

  • 汲古编

    四卷。不著撰者姓名。其书杂抄古事。分为七十三门。内容舛误很多。如伊尹耕有莘之野,乐尧舜之道,三聘就汤,阿衡作相。此事应列于名臣类中,而列于忠烈门中,与程婴、公孙杵臼相连。每门之末,必留数页空纸,似备随

  • 求阙斋读书录

    十卷。清代曾国藩(1824-1890)撰。曾国藩字涤生,湖南湘乡人。道光进士,著有《曾文正公全集》。此书是作者的读书札记。作者读书时,常随笔在卷上做笔记,有时也记在日记上,光绪年间学者王定安整理作者笔

  • 周礼注疏小笺

    五卷。清曾钊(1821-1854)撰。曾钊字敏修,又字勉士,诸生,广东南海人。此书卷一为《天官冢宰》“惟王建国”至《追师》;卷二为《地官》“大司徒之职”至《仓人》;卷三为《春官》《大宗伯》至《都宗人》

  • 月令广义

    二十五卷。冯应京撰,戴任续。冯应京(?-1606年),字可大,盱眙(今属江苏省)人,明万历二十年(1592年)进士,官湖广佥事,绳贪墨、摧豪奸,屡犯税监陈奉,被诬劾下狱,“乃于狱中著书,昕夕无倦。”(