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阴符经注

阴符经注

①一卷。南宋唐淳撰。唐淳,号金陵道人,其生平事迹不详,撰有《阴符经注》一书流传于世。《阴符经注》,全称《黄帝阴符经注》。学者研究注释《阴符经》,始于唐而盛于宋。唐宋注释《阴符经》者多家,各家从不同角度解释经文。或以兵家、或以道家、或以丹术释之。唐淳赞成后者,以修丹术解《阴符经》。用经文三百字本,分三章注之。经文中有杜光庭加入“天性人也,人心机也,立天之道以定人也”十六字。其注文先引李冲、施真人(施肩吾)、杜光庭、吕真人(吕岩)、袁淑真等前人注语,然后再附以己见,阐释内丹修炼之术。书前有金哀宗正大己丑年(1229)孟绰然序,谓注《阴符经》者,唯有唐公一人得圣人之旨。虽未免失于偏颇,但此书对于修身养生,不无参考价值。现存天一阁本,明《道藏》本。②一卷。宋俞琰(详见《周易参同契发挥》)撰。此书原题“林屋山人俞琰玉吾叟解”。《阴符经注》,全称《黄帝阴符经注》,是俞琰道学著作之一。宋儒研究道学者,有邵雍、黄庭坚、朱熹等。俞琰本文士,兼学儒道,所以他多采用邵雍、朱熹之说,以儒家心性之说与道家养生之术注《阴符经》。经文取三百字本,不分篇章。经文中“人以愚虞圣”以后百余字,朱熹曾以为注文而未作解,俞琰录之并存。书前有元至正八年(1348)师馀序,称“是经所解,发明朱夫子所未尽言者,使夫子复起,不易之矣。”后世学者对此书亦多赞誉。其书注文简明流畅,条理清析,解说透彻,实为诸家《阴符经注》中佼佼之作。现存明《道藏》本,标名为《黄帝阴符经注》。清《四库提要》于道家类存目中著录此书。③一卷。金刘处玄(1147-1203)撰。刘处玄,字通妙,号长生子,又称刘长生,清人避玄字讳,称刘处元。东莱(今属山东)人,王重阳弟子,全真道随山派创建人,全真道称为北七真之一。撰有《仙药集》、《至真语录》、《阴符经注》、《黄庭内景玉经注》、《道德经注》等。《阴符经注》,全称《黄帝阴符经注》。宋人研究《阴符经》者,多以兵家、道家之言释解经文,阐述强兵战胜、机变权谋之理,强调天人相生相盗、五贼、三要之旨,或阐述内丹之法,重神仙之说。刘处玄本着全真道倡导三教合一的宗旨,则以“明心见性”、“返朴归真”之说释经,兼述养生修丹术。此书前有金代明昌年辛亥(1191年)二月,宁海学正范怿序,称赞刘处玄《阴符经注》:“坦然明白,易知易行”。后世主张“儒、释、道”三教合一的学者,对此书较为重视,全真道士则更以为经典。清《四库提要》道家类存目有著录。现存明《道藏》本。④一卷。清李光地(详见《周易观象》)撰。《阴符经》一书,其文简古,其意玄奥,特别是“五贼”、“三盗”等说,尤为奇崛。最早为此书作注的是唐代李筌,宋代学者曾疑其为李筌所作,可知李筌所注最近经义。李光地《阴符经注》,虽然注文意义纯粹,可补他注之罅漏,又较李筌注文顺畅,但与李筌旨意颇远,经文中的语句次序,也有颠倒动移之处,后世学者对此不甚赞同,其书流传也不广泛。清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根据安徽巡抚采进本,著录于道家类存目。⑤见《黄帝阴符经注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七经楼全集

    六种,二十卷。清蒋湘南撰。蒋湘南字子潇,固始(今属河南省)人。曾主讲关中书院,治经学,旁通舆地农田水利诸学,亦善为诗。全集所收书为《七经楼文钞》六卷、《春晖阁诗钞》六卷、《卦气表》二卷、《游艺录》三卷

  • 承德县志书

    二卷。清金正元增修,张子瀛、闻鹏龄增纂。金正元,宣统二年(1910)请补开通县知县,署承德县知县。张子瀛,留奉补用县丞。闻鹏龄,候选巡检附生。承德县,即今辽宁沈阳市,清康熙三年(1664)置。向来无志

  • 英皇肥拖利阿圣德记

    一卷。英国华立熙编辑,四明张文彬笔述。英国女皇肥拖利阿,在位六十四年,该书即记其一生事迹。现存有广学会本。

  • 河图稽命徵

    不分卷。清黄奭辑。共十九条,历举伏羲、神农、黄帝、少颢、颛顼、尧、舜、禹、成汤、文王、秦始皇、项羽、汉代刘氏皇帝的生平及超人之处。多取自上古神话传说,无大价值。有汉学堂辑本。

  • 书经诠义

    十四卷。清汪绂撰。汪绂一名烜,字灿人,号双池,安徽婺源(今江西省婺源县)人。此书有汪氏自序两篇,一篇在雍正癸丑,一篇在乾隆癸酉,基本宗朱熹、蔡沈两家之说。但是朱熹也曾怀疑晚出的《古文尚书》,此书则对《

  • 菊潭集

    四卷。元孛术鲁翀(1279-1338)撰。孛术鲁翀,女真族。始名思温,字伯和,后更名翀,字子翚。顺阳(今属河南)人。大德十一年(1307),因荐授襄阳县儒学教谕。先后预修《世皇实录》、《大元通制》、《

  • 柳枝集

    二十六卷。明孟称舜(详见《酹江集》十卷残本)编。此集题孟称舜评点、潘可传订正。收元、明人杂剧二十六种,其内容多写爱情故事。风格以“婉丽”者为主,取柳永“杨柳岸,晓风残月”之句意,名为《柳枝集》。其中元

  • 今古舆地图

    三卷。明沈定之辑,吴国辅,审定。沈定之,浙江四明(今宁波市)人。吴国辅字期生,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。吴氏序云:“余父执四明沈定之,究心经世,起而修辑,与予共商,不宜自秘,乃梓之以公于世”,据此该书为沈

  • 国榷

    一百卷。明末谈迁(1594-1657)撰。迁原名训,字仲木,号射父。明亡后改名迁,字孺木,号观若,自署“江左遗民”,浙江海宁人。明诸生,终身未仕。史学家,性喜博综,致力于子史百家之言及诸子历代掌故,立

  • 读骚大例

    一卷。郭焯莹(1877-1928)撰。郭焯莹,字子燮,号炎生。晚改名大痴,自号耘桂先生,湘阴(今湖南湘阴)人。中年后感于事变,放纵不羁,与荡子歌伶为偶,有文才。用二十年功夫注《楚辞》,三易稿而成。《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