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阿育王传

阿育王传

七卷。西晋三藏法师安法钦(生卒年及生平事迹不详)译。阿育王是二千多年前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一位著名的君主,他能征贯战,统一了南亚次大陆,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。“阿育”是梵语(A’soka),唐代译音为阿输迦,又音译为阿育,A’,Soka是无忧,故汉语亦意为“无忧王”。阿育王在征服羯陵加(今印度的奥里萨邦)时,摧毁了无数城寨,焚烧了大批居民,掠夺了大量财富。据载俘虏了15万人,屠杀了10万人后深感自责,转而弘扬佛教,他宣布在国内尊重一切教派,亲自主持召开佛教史上的第三次“结集”,在“结集”上带头讲经说法,与僧众会诵佛经,使古佛经最后定型。“结集”后,阿育王派遣包括他子女在内的大批僧人到印度各地以及斯里兰卡、缅甸等邻国,甚至远达叙利亚、埃及、希腊等地传教,为使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做出了重要贡献,他也因此不但博得了“佛教的亲戚”之美称,也使传世诸经多以他的名字命名。《阿育王传》一书,共分有十二分,即:本施土缘,阿育王本缘传、阿恕伽王弟本缘、驹那维本缘、半庵罗果因缘、优波槃多因缘、优波诤多因缘之余、摩诃迦叶涅槃因缘、摩田提因缘、商那和修因缘、优波槃多因缘、阿育王现报因缘。本施土缘中,记载阿育王的前生及为轮王皈依佛法正信。自阿育王本缘传至半庵罗果因缘,记载阿育王礼塔,王弟宿大哆皈依佛教诸事。优波槃多因缘以下较详细记载佛祖灭度后传付法藏,以及优波槃多传布正信事。在阿育王现报因缘中,记载阿育王供养佛所得种种现报。全书在篇幅上所记阿育王和优波槃多各占一半,大都是记叙阿育王皈依佛教的经过,以启迪后人。阿育王故事有南传北传之别,此传与僧伽婆罗所译《阿育王经》,昙摩难提所译的《阿育王息坏目因缘经》同属北传佛教系统。《阿育王传》是研究阿育王传说的重要资料,也是研究后来禅宗祖师传承脉系的参考文献。现见载版本有大正藏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鸡肋

    一卷。宋赵崇绚(生卒年不详)撰。赵崇绚字元素。据《宋史》宗室世系表,可能是简王元份的第八世孙。其父赵汝适,曾编写了《诸蕃志》。书前作者自称汴人,意为不忘其本。本书为作者杂采古事,偶然记录,编辑而成。其

  • 忠烈编

    十卷。明孙堪、孙墀、孙陛同编。堪字志健,历官都督佥事。墀字仲泉,历官尚宝卿。陛字志高,嘉靖进士,累官礼部侍郎,南京礼部尚书,虽为严嵩门生,但终生不阿附严嵩。三人生卒均不详。皆为巡抚江西副都御史孙燧之子

  • 览古评语

    五卷。明陈师(生卒年不详)撰。陈师,字思贞,钱塘(今浙江省杭县)人,而其自署为钱唐,并说考之《汉书》,不当从土旁。明嘉靖四十一年(1562年)会试副榜,授华亭县教谕,官至永昌府知府。著有《览古评语》、

  • 张文忠集

    十九卷明张孚敬(1475-1539)撰。孚敬,字秉用、后更字茂恭,初名璁,浙江永嘉人。著有《奏对稿》、《谕对录》(向《四库总目》)并传于世。另有《论对录》。其生平可参《论对录》。孚敬以议礼得君,故其著

  • 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丛书

    四十种,八十一卷。清赵之谦(1829-1884)编。赵之谦字益甫,又字撝叔,浙江会稽(今浙江绍兴)人。屡试不第。光绪末年,沈氏鸣野山房藏书散出,所存精本多数转到其友杨器之手里。赵之谦便常常借阅钞留,先

  • 杞纪

    二十二卷,清张贞纂。张贞,字起元,山东安邱人。康熙十一年(1672)拔贡。十八年(1679)召征博学鸿词科,未赴。二十四年(1685)以史馆缺员再征,御试第三名,授翰林院待诏,未就,居家著述。《杞纪》

  • 尚书纪疑

    四卷。清黄冕撰。黄冕字服周,湖南长沙人,生卒年不详。黄冕对于《尚书》,不论今、古文,皆认为有错简、脱简,便随意拼凑补缀,比之南宋王柏更为狂妄。只是黄冕不认为《古文尚书》是伪书。根据《朱子语类》,黄冕说

  • 茶陵州志

    ①二十三卷,首一卷。清赵国宣修,彭康纂,甘庆增修,朱怡滋增纂。甘庆增,崇善人,曾任茶陵州知州。朱怡滋,邑人,学正。茶陵州志创修于元正统间,其书已失。明嘉靖年间曾两修,万历年间又再修。迄清康熙四年(16

  • 钟律纬

    一卷。辑佚书,梁武帝撰。此系专言钟律之书。此书由清马国瀚于《隋书·律历志》中辑出。《隋书·律历志》作六卷,唐志不载,概唐时已亡佚。梁朝初年沿因晋宋及齐,无所改制。后武帝萧衍作《钟律纬》,论前代之得失。

  • 张忠烈公年谱

    ①一卷。编者不详。谱主张煌言(1620-1664),字玄著,号苍水,浙江鄞县人。明崇祯十五年(1642年)举人。南明弘光元年(1645年)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,奉鲁王监国,官至兵部尚书。永历十三年(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