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
读音:Pí

皮姓主要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。一是出自周天子卿士樊仲皮之后,以祖字为姓氏;二是出自春秋时郑国大夫子皮之后,以祖名为姓氏。

皮姓发源于河南的济源,早期主要居于山西境内。到了汉、晋、南北朝之时,皮姓开始崭露头角,出了不少杰出人物。皮姓的望居在下邳、天水,并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。

皮姓历史人物有后汉著名的谏议大夫皮究,三国时期备受刘备和曹操赞扬的皮容,南北朝时北魏的名将皮豹子,北齐时善于骑射的皮景和,以及著有《春秋意》十五卷的学者皮元等。皮日休,唐代文学家。自号鹿门子、间气布衣、醉吟先生。出身贫苦,早年立志于功名,曾游历各地。黄巢称帝后任翰林学士。他的诗有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,一种继承白居易新乐府传统,语言平易近人,另一种,走韩愈逞奇斗险之路,以在苏州时与陆龟蒙唱和描写吴中山水之作为代表。现襄樊市郊鹿门山上,有为纪念皮日休而修建的“三高祠”部分建筑。皮锡瑞,清经学家。他的经学造诣很深,所著《五经通论》《经学历史》是经学的入门书。他主张解经当实事求是,应当有门户之见,对各家持论公允。亦工诗及骈文。

皮姓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在第八十五位。


【源】 春秋时周大夫樊皮,字仲文,为仲山甫之裔,其后以名为氏,见《风俗通》(1,12)。樊皮,一作樊仲皮(1,6,7)。②春秋时陈公族有皮氏(17)。③春秋时晋献公封赵夙于皮(故城在今山西河津西2里),后因氏(17,62)。④春秋时郑大夫子皮之后有皮氏,见《姓谱》(60)。⑤水(126)、彝(130,380)、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。【望】 天水、下邳(17,21,60,418)。【布】 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1%。【人】 皮相国,战国时赵相(21)。


现行较常见姓氏。今北京,河北之魏县、景县、阜平,山东之平度、龙口,山西之太原,内蒙古之乌海,江西之崇仁、峡江,广西之灌阳、田林,云南之陇川、河口,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、瑶族、傈僳族等有此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 亦收载。其源不一: ①郑樵注引 《风俗通》 云: “周卿士樊仲皮之后。” 樊仲皮,姓樊,名皮,字仲文。此以名为氏,系出樊姓。② 《姓氏考略》 注引《姓谱》 云: “出郑大夫子皮。” 望出下邳。

后魏有皮豹子,渔阳人,名将; 北齐有皮景和,琅邪人,尚书令; 唐末有皮日休,襄阳人,有诗名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阿禮特

    读音:E-lǐtè【综】 清正红旗蒙古马甲巴吉奈之妻为阿礼特氏(260)。又,清正红旗蒙古护军特古思之妻为鄂礼特氏(260)。〔鄂礼特〕似即阿礼特之异译。

  • 雜辣

    读音:Zálà【源】西夏人姓(31)。【变】清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作〔察喇〕(24,31,63)。【人】杂辣公济,西夏时御史大夫(31)。

  • 读音:xù【源】 见《姓苑》(15,21,60)。【布】 浙江萧山(209)、江苏高淳(305)、广西钦州(364)、湖北蒲圻(372)、贵州赤水(442)等地均有此姓。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山西多此姓:

  • 博坡

    读音:Bópō【综】 彝族姓。属比耿麻纽家支(375)。

  • 彤城

    读音:tóng chéng【源】 系自姒姓。夏禹之后分封,以国为姓有彤城氏(11,17,21,60)。【变】 一作肜城(62),亦作〔彤成〕(17)。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中文大字典》 收载。其源不一

  • 读音:Gū【源】 浙江吴兴(即今湖州)的别称为菰,战国时楚春申君在吴兴南25里处置菰城,或后人以地为氏。【布】 台湾台南有此姓(64,68,261)。

  • 读音:tóng【源】 ①童国之后(17)。东汉时有侯国僮,故城在今安徽泗县东北。童国或即僮国。或童氏从人以别其族(12,15,60)。②满族姓。【望】 丹阳(17,60,418)。【布】 安徽淮南(3

  • 读音:gēng【源】 ①春秋时鲁季平子伐营取郠(故城在今山东沂水),后去邑为更氏,见《姓谱》(17,62)。②古时乡官有五更,其后以官为氏(60,62)。【望】 魏郡(17,418)。【变】 一作〔&

  • 合魯歹

    读音:Hélǔdǎi【源】 元时色目三十一氏中有合鲁歹氏(13)。【变】 清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作〔哈鲁乌〕(24)。元代“色目人” 姓氏。为元代色目人三十一种姓之一。陶宗仪《南村辍耕录》收载;

  • 读音:Diān【综】 源出不详,见《中日姓氏汇编》(401)。现行罕见姓氏。今广东之澄海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此姓系澄海县公安局提供。未详其源,亦未见载於古籍。(按: 傎,同 “颠”,疑其为颠姓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