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诗词古文>蒲宗孟生平

蒲宗孟生平介绍

蒲宗孟(1022-1088年),字传正,阆州新井(今四川南部西南)人。仁宗皇祐五年(1053)进士(《郡斋读书志》卷一九《蒲左丞集》),调夔州观察推官。治平年间,发生了水灾和地震。蒲宗孟上书斥责朝中的大臣,后宫和宦官。神宗熙宁元年(1068)召试学士院,为馆阁校勘。六年,进集贤校理(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二四六),同修起居注、知制诰,转翰林学士兼侍读。元丰六年(1083),出知汝州,加资政殿学士,徙亳、扬、杭、郓州。哲宗元祐三年(1088),御史劾在郓为政惨酷,夺职知虢州(同上书卷四二七)。>>查看蒲宗孟的诗词古文

生平

  蒲宗孟初为官时,任观察推官,后调入朝中任著作郎,在馆阁中校正文书、档案,制定各种制度。不久又到集贤殿校勘整理书籍。

  那时,朝廷在专管财赋的三司新设置了一个官职,叫账司,这是财政部门一个重职务,待遇很丰厚而权势也很重。许多人都想得到这个职务,于是不少人到处钻营,拉关系,行贿赂,蒲宗孟却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似的。可是执掌三司的大臣把任命的意见报告皇上后,皇上却下旨把这个职务授与了蒲宗孟。蒲宗孟在任这个职务期间,曾被皇上派往湖南一带的荆湖北路、荆湖南路察访民情。蒲宗孟到了那里,了解到那里连年遭受灾害,收成很差,人民的生活非常困苦,特别是辰州、沅州的情况更为严重。于是蒲宗孟将灾情迅速上奏朝廷,并申请免去辰州、沅州的役钱和荆湖南路的丁赋。朝廷批准了他的申请,那里的人民才松了一口气。

  当时王安石进行改革,推行新法。蒲宗孟积极支持王安石的革新运动,并参与制定了"手实法"。这项新法的内容是:国家把百姓的家产分为五等,每等都规定了具体的标准。老百姓根据自己的田地、房屋、牲畜、货物等申报自己应占的等级,然后根据财产等级确定应该交纳的赋税。这一来,贫穷的人家就可以少交一些赋税,富豪人家就要多交赋税。富豪们如果隐匿自己的财产,允许群众检举揭发。这种新法,对穷苦百姓是有好处的。

  有一次,神宗皇帝和身边的大臣谈论政事时,感叹人才缺乏。蒲宗孟说:"现在的人才很难得,而已有的人才,又被司马光邪说毁掉了一半。"蒲宗孟这样说,可是神宗皇帝却不以薄宗孟的话为然。

成就

  蒲宗孟还参加过给皇帝修起居注和修国史的工作,后又升为翰林学士兼待读。翰林学士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,待读是给皇帝讲学的,都是非常接近皇帝的职务。有一天,神宗对蒲宗孟说:"翰林学士的职务很清高,又很接近君主,不是其他官员能比的。"于是赏赐蒲宗孟官服上佩戴金鱼。学士在官服上佩戴金鱼,是从薄宗孟开始的。在蒲宗孟任翰林学士兼待读期间,枢密都承旨张诚一很放肆专横。他的地位在学士之上,更加接近皇帝和经常参与重大政事。他经常假借皇帝有什么旨意来威胁其他官员,蒲宗孟觉察到这一点,就到皇帝跟前问皇上究竟有没有这些旨意,结果都是假的。皇上从这件事看出了蒲宗孟这个人刚正不阿,于是加封他为尚书左丞,后来,又升迁他为资政殿学士。

  蒲宗孟晚年,出任过豪州、杭州、郓州知府。郓州在今山东,靠近梁山泊,历来多强盗。蒲宗孟到了那里,严厉打击盗匪,终于把盗匪治理得差不多了。但是,蒲宗孟的措施也太残忍了一些,即使是一些小偷小摸的人,只要被抓住了,也要将其脚筋割断,而且有时候并没有把情况完全弄清楚,冤枉好人的时候也是有的。因此,史书上批评他"为政惨酷"。

  蒲宗孟最后任河中知府,到任后不久就病死在任上。蒲宗孟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友善,将其妹许与周敦颐为妻。

  蒲宗孟善于读书,学问也是很高的。他经常告诫子弟:"寒可无衣,饥可无食,书不可一日无。"他著有文集50卷,奏议20卷,今己失传。他还在家乡修了一座"清风楼"专门藏书,供后人诵读,这是南部县最早的私人图书馆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丘为

    丘为,苏州嘉兴人。事继母孝,常有灵芝生堂下。累官太子右庶子。致仕,给俸禄之半以终身。年八十馀,母尚无恙。及居忧,观察使韩滉以致仕官给禄,所以惠养老臣,不可在丧而异,惟罢春秋羊酒。卒年九十六。与刘长卿善,其赴上都也,长卿有诗送之,亦与王维为友。诗十三首。

  • 赵冬曦

    赵冬曦,(677-750)[唐]定州鼓城(今河北晋县)人。进士。开元初,累迁中书舍人内供奉,国子祭酒。工正书,景云二年(七一一)褚庆文所撰唐胜业寺双弥勒像碑,为其所书。《唐书本传、金石录》。

  • 朱思本

    朱思本(1273-?),字本初,号贞一,江西临川(今抚州)人。元代地理学家。生于南宋咸淳九年(1273),祖父以科举入仕,任淮阴县令。父不仕。入元后,家庭开始破落。至元十二年(1275)底,抚州被元军占领。宋亡之痛,笼罩着朱思本一家,长辈们抱着与新皇朝不合作的态度,坚决不仕元。长辈们厌世遁迹、薄视名利的处世心态,对年幼的朱思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。朱思本在谢绝了李孟劝他返儒入仕之后,开始了长达10年之久的考察活动。经过10年的努力,他终于绘成“长广七尺”的《舆地图》,后刻石于上清之三华院。

  • 包拯

    包拯(999年-1062年7月3日),字希仁。庐州合肥(今安徽合肥肥东)人。北宋名臣。天圣五年(1027年),包拯登进士第。嘉祐六年(1061年),任枢密副使。因曾任天章阁待制、龙图阁直学士,故世称“包待制”、“包龙图”。嘉祐七年(1062年),包拯逝世,年六十四。追赠礼部尚书,谥号“孝肃”,后世称其为“包孝肃”。包拯廉洁公正、立朝刚毅,故有“包青天”及“包公”之名,京师有“关节不到,有阎罗包老”之语。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,认为他是奎星转世,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,亦被称为“包青天”。

  • 李泌

    李泌(722---789),字长源,京兆(今西安)人,唐朝大臣。天宝中,自嵩山上书论施政方略,深得玄宗赏识,令其待诏翰林,为东宫属言。为杨国忠所忌,归隐名山。安禄山叛乱,肃宗即位灵武,召他参谋军事,又为幸臣李辅国等诬陷,复隐衡岳。代宗即位,召为翰林学士,又屡为权相元载、常衮排斥,出为外官。

  • 许棐

    许棐fěi(?~1249)字忱夫,一字枕父,号梅屋。海盐人(今属浙江)。生卒年均不详,约宋理宗宝庆初前后在世。嘉熙中(公元1239年左右)隐于秦溪,筑小庄于溪北,植梅于屋之四檐,号曰梅屋。四壁储书数千卷,中悬白居易、苏轼二像事之。

  • 刘因

    刘因(1249~1293)元代著名理学家、诗人。字梦吉,号静修。初名骃,字梦骥。雄州容城(今河北容城县)人。3岁识字,6岁能诗,10岁能文,落笔惊人。年刚20,才华出众,性不苟合。家贫教授生徒,皆有成就。因爱诸葛亮“静以修身”之语,题所居为“静修”。元世祖至元十九年(1282)应召入朝,为承德郎、右赞善大夫。不久借口母病辞官归。母死后居丧在家。至元二十八年,忽必烈再度遣使召刘因为官,他以疾辞。死后追赠翰林学士、资政大夫、上护军、追封“容城郡公”,谥“文靖”。明朝,县官乡绅为刘因建祠堂。

  • 虞世南

    虞世南(558年-638年7月11日),字伯施,汉族,越州余姚(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)人。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、文学家、诗人、政治家,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。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、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。虞世南善书法,与欧阳询、褚遂良、薛稷合称“初唐四大家”。日本学界称欧阳询、褚遂良、虞世南为“初唐三大家”。其所编的《北堂书钞》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,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。原有诗文集三十卷,但已散失不全。民国张寿镛辑成《虞秘监集》四卷。

  • 张綖

    (1487—1543)扬州府高邮人,字世文,号南湖。正德八年举人。八应会试不第,谒选为武昌通判,迁光州知州。少从王西楼游,刻意填词,撰《诗余图谱》,词家以为指南。另有《杜诗通》、《南湖诗集》。

  • 赵辅

    (?—1486)凤阳人,字良佐。袭职为济宁卫指挥使。景帝嗣位,以荐充左参将,守怀来。成化初以都督同知从韩雍镇压两广瑶壮民起事,破大藤峡,还封武靖伯。旋以虚报战功被劾,帝不问。复总兵辽东有功,进侯爵。八年,拜将军,领兵大举搜河套,至榆林不进又被劾。辅好结权幸,虽屡遭论劾,卒无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