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诗词古文>刘廙生平

刘廙生平介绍

刘廙yì(180年—221年),字恭嗣,南阳(今河南南阳市)人,汉末魏初名士。西汉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安众康侯刘丹之后。初从荆州牧刘表,后投奔曹操,甚受器重,为黄门侍郎。曹丕继位,擢为侍中,并赐爵关内侯。为政主张先刑后礼,且通天文历数之术,与司马徽、丁仪等名流相齐。黄初二年(221)卒。著书数十篇,皆失传。>>查看刘廙的诗词古文

生平

几经辗转

  刘廙,字恭嗣,南阳郡安众县人。十岁时,在课堂上游戏,颍川的名士司马德操抚摸着他的头说:“小孩子,小孩子,‘有道德就懂义理’,难道你自己不知道吗?”刘廙的兄长刘望之,当时很有名气,荆州牧刘表征召他为从事。他的两个好朋友,均因谗毁的罪名,被刘表杀害。他就以政见不合为理由,弃官回家了。刘廙对他说:“从前赵简子杀犊准、铎鸣,孔子物伤其类,回车而返。如今兄长既然不能仿效柳下惠同声相应,就应该学习范蠡迁移到偏远的地方。坐在这儿白白地等死就危险了,实在不行!”刘望之不听从他的劝告,不久就被刘表杀害了。刘廙很恐惧,急忙逃奔扬州,归附了曹操。曹操聘任他为丞相府的属官,后转任五官将文学。

曹丕器重

  曹丕很器重他,让他交接、起草文书。刘廙上书回答说:“臣当初以为尊卑有序,是礼仪所定。因此固守着一般的礼节,不敢轻易下笔。接到您的任命,深深懂得了辛劳谦和的本意,而不看重其出身高贵与否,倚重的是清廉的有识之士。假如能像郭隗不为燕昭王所轻视,献九九小术的人不被齐桓公忽略,霸业因此也就会成就。损失一个普通人的节操,建立壮伟的业绩,臣下虽然愚钝,又岂敢推诿呢?”

上书劝谏

  建安十八年(213年),曹操获封魏公,建魏国,刘廙任黄门侍郎。

  曹操在长安时,打算亲自带兵征蜀,刘廙上疏说:“圣人不以己之睿智而轻视普通人。王者不因身份的高低决定是否采纳其意见。因此,能够建功立业者,必能以近察远,比专横之人考虑周详。又必能不耻下问,博采众长。皮带、弓弦虽是不说话的物品,但古代的圣贤却能用以警醒、纠正自己。臣下虽然认为不才,但愿意以己比作皮带和弓弦。从前乐毅能够以弱小的燕国打败强大的齐国,却不能以轻兵平定即墨,原因在于自强者虽弱小却坚不可摧,自溃者虽貌似强大却必然一败涂地。自从您起兵以来,三十余年,没有打不败的对手,没有制服不了的强敌,如今,以精锐的兵马,常胜的军威,面对着倚仗天险的吴国孙权和拒不服从的蜀国刘备。想那偏远之地的大臣,比不上冀州的一个小卒,孙刘的家当,也比不上袁绍当时的基业,但是袁绍到底灭亡,而孙、刘却依旧存在。并非是我们力量不如从前,只是因为自强者和自溃者的形势地位转换了。故此,当年周文王伐崇侯虎,三次没攻下来,于是就退归原地,修生养性,最后终于把崇侯虎制服了。当初秦国作为诸侯之一,战无不胜,征无不服,待统一天下,秦王当上了皇帝,秦国却让百姓们的一阵疾呼声给摧毁了。这就是对外施用强力,对内不爱护体恤百姓的结果。臣下担心吴、蜀边寇的力量虽比不上先前六国,但却不乏出类拔萃之才。征伐他们会不会重蹈秦国的覆辙,这是不能不认真思考的。天下却有得失:形势对我有利而我又能认真考虑,就可有重大收获,形势对不利而我还要一意孤行,这就会有重大的失败。当今之计,不如研究周围的险阻,选择要害之地据而守之,再挑选天下甲士,而不断更换驻守。这样,您就可以高枕在大厦之内,潜心谋划安邦治国之大计。鼓励农桑,励行节约,这样整治十年之后,就一定会国泰民安。”曹操听罢走到刘廙面前说:“不但当君主的应了解臣子,作臣子的也应了解君主。如今你想要让我坐在这儿空行周文王的德政,恐怕是看错人了!”

后期经历

  建安二十四年(219年),魏讽谋反,刘廙之弟刘伟受牵连,按律应连刘廙一起杀掉。曹操下令说:“叔向不因其弟羊舌虎犯罪而受牵连,这是古时的制度。”于是赦免了刘廙,而且提拔他为丞相仓曹属。刘廙上疏道谢:“臣所犯之罪理应祸灭宗族,幸遇天地之英灵,碰上时气带来的好运,承蒙殿下使我全家幸免于祸,又将我升职,正如寒灰之上复燃烟火,已枯之木重长鲜花。万物不知如何才能感谢生养它的天地,儿子不知如何才能报答生养他的父母。臣可以以死为您效力,却实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对您的谢意。”刘廙共撰写了几十篇文章,此外还和丁仪共同论述过刑礼,这些著作都流传于世。

  建安二十五年(220年),曹操逝世,曹丕继任魏王,刘廙迁任侍中,赐爵关内侯。

  黄初二年(221年),刘廙逝世,享年四十二岁。因无子而由弟弟之子刘阜继嗣。

家庭成员

兄弟

  刘望之,刘廙兄,曾仕刘表,后被杀害

  刘伟,刘廙弟,东汉官员,因参与魏讽叛乱而被诛

养子

  刘阜,曹魏陈留太守。继嗣

  刘乔,刘阜子,西晋豫州刺史

猜你喜欢

  • 郑维孜

    郑维孜,字修来,号韦庵,南宫人。康熙己未进士,历官江南道御史。

  • 赵文

    赵文(1239-1315),宋末元初文人。初名凤之,字惟恭,又字仪可,号青山,庐陵(今江西吉安)人。赵文为文天祥门人,并曾入其幕府参与抗元活动。赵文与刘辰翁父子亦交厚,辰翁对其非常推重,刘将孙亦与其结“青山社”,其结社情况现不详。

  • 朱缃

    (1670—1707)山东历城人,字子青,号橡村。朱宏祚子。康熙间入赀为候补主事。曾从王士禛学诗。有《橡村集》。

  • 萧纲

    萧纲(503―551),梁代文学家。即南朝梁简文帝。字世缵。南兰陵(今江苏武进)人。梁武帝第三子。由于长兄萧统早死,他在中大通三年(531年)被立为太子。太清三年(549年),侯景之乱,梁武帝被囚饿死,萧纲即位,大宝二年(551年)为侯景所害。

  • 温子升

    (495—547)北魏济阴冤句人,字鹏举。自云为晋温峤之后。博学善文章。初为广阳王元渊贱客,教诸奴子书。孝明帝熙平初,对策高第,补御史,台中文笔皆出其手。孝明帝正光末,随元渊镇压六镇起事,为东北道行台郎中,军国文翰皆出其手。孝庄帝建义初,为南主客郎中,修起居注。孝庄帝诛尔朱荣,子升参预谋画。尔朱兆入洛,惧祸逃匿。孝武帝永熙中,复官侍读,兼舍人。后领本州大中正。东魏时高澄引为大将军府咨议参军。疑其知元仅等谋反,投之晋阳狱中,饿死。子升文笔,当时已传于江南,为梁武帝所称,又远传至吐谷浑。今有《温侍读集》明辑本。

  • 惠能

    惠能(638年-713年),俗姓卢氏,唐代岭南新州(今广东新兴县)人。佛教禅宗祖师,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,继承东山法门,为禅宗第六祖,世称禅宗六祖。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。著有六祖《坛经》流传于世。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。惠能禅师的真身,供奉在广东韶关南华寺的灵照塔中。

  • 郑统嘉

    郑统嘉,字继农,连江县人。

  • 韦坚

    (?—746)京兆万年人,字子全。以中表贵盛,故早从官叙。玄宗开元二十五年为长安令,以干练闻。见宇文融等以勾剥财物争行进奉而致恩顾,坚乃以转运江淮租赋,所在置吏督察,岁益巨万,玄宗以为能。天宝初,擢为陕郡太守、水陆转运使。尝于咸阳附近渭水旁作漕渠,又穿广运潭以通舟楫,便于漕运。进兼江淮南租庸转运处置等使,寻又拜守刑部尚书。李林甫恐坚入为相,乃与心腹构成其罪,贬缙云太守,又贬江夏员外别驾。后长流岭南,使监察御史罗希奭逐而杀之。

  • 朱炳清

    朱炳清,字小泉,海盐人。诸生。有《碧琅玕馆诗钞》、《晚翠楼诗钞》。

  • 邹梦皋

    邹梦皋,字赞元,号雨洲。江苏无锡人。乾隆壬申举人,以仲子邹炳泰贵,高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