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诗词古文>柳如是生平

柳如是生平介绍

柳如是(1618年~1664年),明末清初女诗人,本名杨爱,字如是,又称河东君,因读宋朝辛弃疾《贺新郎》中:“我见青山多妩媚,料青山见我应如是”,故自号如是。浙江嘉兴人。柳如是是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,幼即聪慧好学,但由于家贫,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,妙龄时坠入章台,改名为柳隐,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。留下的作品主要有《湖上草》、《戊寅草》与《尺牍》。>>查看柳如是的诗词古文

生平

  柳如是,本姓杨,名爱;改姓柳(一说原姓柳),名隐(一说隐雯。据陈寅恪《柳如是别传》载:“至若隐遁之意,则当日名媛,颇喜取以为别号。如黄皆令之‘离隐’,张宛仙之‘香隐’,皆是例证。盖其时社会风气所致……即于名字别号一端,亦可窥见社会风习与时代地域人事之关系。”)字靡芜,后改名是,字如是。又以佛典中有“如是我闻”之语而号“我闻居士”;与钱谦益(字牧斋,世称虞山先生,常熟人。明朝官至礼部右侍郎。降清后,托官数月,病狱而已。)结婚后,钱取柳姓郡望,称河东君,另寓“美人”。

  柳如是幼年不幸,身世不清(初生地有浙江嘉兴与江苏吴江等说,扑朔迷离,今殊难考据。至于柳如是何故沦落风尘,有周采泉臆测“歹徒所掠”说,并无实据)。幼年卖与盛泽归家院名妓徐佛家为养女,受徐教养。明崇祯四年辛未14岁时,有吴江故相周道登买于勾栏。初为周府妇人侍婢,得周老夫人欢心,后周道登强索为妾,未及一年,因周府群妾加害,几被处死,周老夫人阻而逐出周府,卖于娼家。明崇祯五年壬申(公元1632年)柳如是流落松江,改旧名,自号“影怜”,表浊世自怜意。在松江与复社、几社、东林党人交往,常着儒服男装,文与诸人纵谈时势、和诗唱歌。

  钱谦益答应以正妻之礼迎柳如是过门。明崇祯十四年(1641年),东林领袖、常熟钱谦益与柳如是结缡,居绛云楼,读书论诗相对甚欢。传为一时佳话。明亡,柳劝钱殉节,钱推托不允,如是奋身投入荷花池,身殉未遂。钱降清后遭忌被逐回乡,郁郁而死。钱氏家族乘机逼索柳如是,河东君投缳自尽,得年四十又六。

评价

  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。她个性坚强,正直聪慧,魄力奇伟,声名不亚于李香君、卞玉京和顾眉生。柳如是本名爱柳,因读辛弃疾词:“我见青山多妩媚,料青山见我应如是”,故自号如是;后又称“河东君”、“蘼芜君”。也被世人称为“风骨嶒峻柳如是”。

  柳如是幼即聪慧好学,但由于家贫,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。妙龄时坠入章台,易名柳隐,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。由于她美艳绝代,才气过人,遂成秦淮名姬。她留下了不少值得传颂的轶事佳话和颇有文采的诗稿《湖上草》、《戊寅草》与尺牍。

  嫁给了年过半百的东林党领袖、文名颇著的大官僚钱谦益。

  当崇祯帝自缢,清军占领北京后,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,柳如是支持钱谦益当了南明的礼部尚书。不久清军南下,当兵临城下时,柳氏劝钱与其一起投水殉国,钱沉思无语,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,说:“水太冷,不能下”。柳氏“奋身欲沉池水中”,却给钱氏硬托住了。于是钱便腼颜迎降了。钱降清去北京,柳氏留在南京不去。钱做了清朝的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,由于受柳氏影响,半年后便称病辞归。后来又因案件株连,吃了两次官司。柳如是在病中代他贿赂营救出狱,并鼓励他与尚在抵抗的郑成功、张煌言、瞿式耜、魏耕等联系。柳氏尽全力资助,慰劳抗清义军,这些都表现出她强烈的爱国民族气节。钱谦益降清,本应为后世所诟病,但赖有柳如是的义行,而冲淡了人们对他的反感。

  就文学和艺术才华,她可以称为“秦淮八艳”之首。书画也负名气,她的画娴熟简约,清丽有致;书法深得后人赞赏,称其为“铁腕怀银钩,曾将妙踪收”。

  1664年钱谦益去世时,柳如是还不到五十岁,从此,厄运便降临到柳如是身上。乡里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,柳氏为了保护钱家产业,吮血立下遗嘱,然后解下腰间孝带悬梁自尽,情形极为悲惨。一代风流奇女,香消玉殒,余恨不禁,而此时距钱谦益去世仅两个月。柳如是死后,不但未能与钱谦益合葬,反而被逐出钱家坟地,柳如是的墓在虞山脚下,那是一座孤坟,墓前石碑只一米多一点,上面刻有:河东君(柳如是曾自号河东君)。百步之外,钱谦益与原配夫人合葬一墓。陈寅恪先生著有《柳如是别传》。

  据史书记载,柳如是“为人短小,结束俏利,性机警,饶胆略”。由于她本人的身份和所处的环境,可以在江南社会独自谋生,比名门闺秀有更多的活动自由,也更加见多识广,所以柳如是对人情世事颇有独到的见地。她超乎于一般女子的优点,不仅为人们所敬慕,而且她在儒生墨客的宴饮酒席中,有平等相待的特殊地位,甚而有人为她刊印诗文集。例如,柳如是的《尺牍》和《湖上草》就是她的一位密友汪汝谦为她刊印的,以传后世。汪汝谦既是富商,又是一位精通金石音律、善为诗文的才士。他极其推崇柳如是的文才,认为她是女中豪杰,经常邀请柳如是参加吴越名流的诗酒集会。他们的书信往来中,柳如是自称为“弟”,称汪为“先生”。清代女作家林雪在《柳如是尺牍小引》中赞誉说:“琅琅数千言,艳过六朝,情深班、蔡,人多奇之”。《尺牍》中最具柳如是词文风格的代表作是《踏莎行》:

  花痕月片,悉头恨尾,临书已是无多泪。写成忽被巧风吹,巧风吹碎人儿意。半帘灯焰,还如梦水,消魂照个人来矣。开时须索十分思,缘他小梦难寻视。

  很多才子名士读了柳如是的诗文赞叹不已,甚至将她誉为女中状元,“谪来天上好居楼,词翰堪当女状头。三十一篇新尺牍,篇篇蕴藉更风流。”

  柳如是《湖上草》的诗作“脱尽红闺脂粉气”。也备受人推崇。清末的国学大师王国维读后,不仅为柳如是的诗才而感慨,更为她豪侠的男士气魄而激动,曾提笔写了三首绝句,其中第三首写道:“幅中道服自权奇,兄弟相呼竟不疑。莫怪女儿太唐突,蓟门朝士几须眉。”诗中写的就是柳如是自选意中郎君的佳话。(叶萍 文,摘录)

介绍

  柳如是,本姓杨,名爱,号影怜,又号我闻居士、河东君,一说浙江嘉兴人,一说江苏苏州吴江区人。明末清初名妓,秦淮八艳之一,夫钱谦益是东林党首领,南明礼部尚书,后降清,仍为礼部侍郎。

  虽然身处脂粉之地,柳如是却倜傥自如,不但工于书法,诗词也有较高造诣。因其才貌出众,获得当时宋徵舆、陈子龙等著名人物的青睐。

藏书故事

明末清初藏书家、书画家。本名杨爱儿,更姓柳,名隐,字如是,一字靡芜,号隐怜,一号河东君、我闻居士,原籍浙江嘉兴,侨居江苏吴江。幼入吴江盛泽归家为婢,年稍长,流落青楼,24岁与钱谦益结姻为妾。善琴棋歌舞,诗词书画皆有名气。在钱氏“绛云楼”,拥书万卷,博考群籍,以校书、整理图籍自娱。和南宋赵明诚、李清照夫妇相媲。曾校勘有《乐府新编阳春白雪》,字体妩媚秀丽。除“绛云楼”外,亦有“惠香阁”用于藏书,藏书印有“惠香阁”、“女史”、“惜玉怜香”、“柳如是”等。钱谦益去世后未几天,族孙钱曾和钱谦光等人,对柳如是逼宫勒索,夺田600亩、家僮数十人,又索要银两数千。她一时不能凑齐,钱曾则称:“有则生,无则死,毋短毫厘,毋迟瞬息,毋代赀饰”。她随即给女儿留下遗嘱后,遂自杀。并其传世之作有《戊寅草》、《柳如是诗》、《尺续》等。现代学者陈寅恪著有《柳如是别传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汤显祖

    汤显祖(1550—1616),中国明代戏曲家、文学家。字义仍,号海若、若士、清远道人。汉族,江西临川人。公元1583年(万历十一年)中进士,任太常寺博士、礼部主事,因弹劾申时行,降为徐闻典史,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,又因不附权贵而免官,未再出仕。曾从罗汝芳读书,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。在戏曲创作方面,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。作有传奇《牡丹亭》、《邯郸记》、《南柯记》、《紫钗记》,合称《玉茗堂四梦》,以《牡丹亭》最著名。在戏曲史上,和关汉卿、王实甫齐名,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。

  • 冯晖

    (?—953)五代时魏州人。初隶后梁将王彦章麾下。入后唐,累迁夔、兴二州刺史。后晋高祖天福中拜义成军节度使,镇灵武。抚绥边部,凡十余年,恩信大著,官至中书令,封陈留王。

  • 江智渊

    江智渊(418-462)南史作智深。此从宋书)字不详,济阳考城人。生于晋安帝义熙十四年,卒于宋孝武帝大明七年,年四十六岁。辞采清赡,与谢庄、沈怀文友善。怀文批评他道:“人所应有尽有,人所应无尽无。”元嘉末,除尚书库部郎。孝武帝深相联系知待,每独蒙引进,未尝有喜色。累拜宁朔将军。议殷妃谥为帝所恨,以忧卒。

  • 韦青

    名或作清。唐京兆杜陵人。玄宗朝,官至左金吾将军。安史乱中,曾避地广陵。能歌。自为诗云:“三世掌纶诰,一身能唱歌。”顾况曾以诗赠。大历歌人张红红即得其真传。

  • 王九龄

    王九龄(公元?年至一七o九年)字子武,江南华亭人,王顼龄之弟。生年不详,卒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八年。恬静有雅量。康熙二十一年(公元一六八二年)进士。累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。九龄之诗,才思富艳,著有艾纳山房集五卷,《四库总目》与松溪词并传于世。

  • 侯复

    侯复(生卒年不详),字祖望。江西进贤人,明初诗人。

  • 陈郁

    陈郁(1184-1275)字仲文,号藏一。江西临川人。陈世崇之父。并称“临川二陈”。南宋著名诗人。文学优异。卒于德佑元年,年九十二。事迹约略见于其子世崇所撰《随隐漫录》。工诗词。他的词婉转隐喻,但情调高亢,宣扬爱国思想,系南宋词坛辛派词人。著有《藏一话腴》4卷,收入《四库全书》子部杂家类。《全宋词》辑其词四首。事见清同治《崇仁县志》卷八。

  • 闾丘冲

     闾丘冲(?—311),字宾卿,高平(今山东巨野)人,西晋诗人。出身于官宦世家,博学多能且有鉴识之才。311年,前赵刘曜围攻洛阳。洛阳尚未失守之时,闾丘冲乘车逃出,不幸被敌军拦截杀害,当时人们对他的死十分痛惜。有文集两卷传世。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,代表作:《三月三日应诏》、《招隐诗》。

  • 苏轼

    (1037年1月8日-1101年8月24日)字子瞻、和仲,号铁冠道人、东坡居士,世称苏东坡、苏仙,汉族,眉州眉山(四川省眉山市)人,祖籍河北栾城,北宋著名文学家、书法家、画家,历史治水名人。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,在诗、词、散文、书、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。文纵横恣肆;诗题材广阔,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比喻,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“苏黄”;词开豪放一派,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,并称“苏辛”;散文著述宏富,豪放自如,与欧阳修并称“欧苏”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苏轼善书,“宋四家”之一;擅长文人画,尤擅墨竹、怪石、枯木等。作品有《东坡七集》《东坡易传》《东坡乐府》《潇湘竹石图卷》《古木怪石图卷》等。

  • 萧统

    (501—531)即昭明太子。南朝梁南兰陵(今江苏常州)人,字德施,小字维摩。武帝长子。梁武帝天监初,立为太子。夙慧,五岁遍读《五经》。既长,明于庶事。信佛能文,遍览众经,东宫藏书三万卷。引纳才士,商榷古今,恒以文章著述,一时文风大盛。编有《文选》,以“事出于沉思,义归乎翰藻”为标准,选录各体诗文,为现存最早诗文总集。另有《昭明太子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