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诗词古文>汪春源生平

汪春源生平介绍

汪春源(1869—1923),字杏泉,又字少羲。晚年自署柳塘,祖籍厦门,台南安平人。父亲汪翁牛,母亲吴氏凤。1895年,甲午战败之后,清廷《马关条约》割台议和,汪春源作为台湾举人,正在京城准备考进士,他是最早参与上书反对的,《台湾风云》作者阎延文博士称之为“公车上书第一人”;另外,汪春源又恰是台湾历史上的最后一名进士。辛亥革命后,定居鼓浪屿。著有《柳塘诗文集》。>>查看汪春源的诗词古文

人物生平

  1895年,甲午战败之后,清廷《马关条约》割台议和,汪春源作为台湾举人,正在京城准备考进士,他是最早参与上书反对的,《台湾风云》作者阎延文博士称之为“公车上书第一人”;另外,汪春源又恰是台湾历史上的最后一名进士。

  1886年由曾任台湾巡抚的唐景崧选入海东书院,和诗人丘逢甲、许南英(现代著名作家许地山之父)等人同窗攻读,一同加入海东吟社把酒赋诗,这一年他才16岁。1888年,他和爱国诗人丘逢甲到福州赶举,同榜高中。

  1895年春,25岁的汪春源赴京赶考。风华正茂、踔厉风发的他,相信凭借自己的实力,进士之位是唾手可得的。然而,4月17日,清朝特命全权代表李鸿章,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了《马关条约》。乙未割台,举国震惊,在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。

  4月28日,汪春源、罗秀蕙、黄宗鼎联合任户部主事的台湾进士叶题雁、翰林院庶吉士李清琦等,联名向都察院上书,强调台湾为东南门户,“无台地则不特沿海七省岌岌可危,即京畿亦不能高枕。”割让宝岛,台民“如赤子之失慈母,悲惨曷及”;“台民终不免一死,然死有隐痛”。他们发出400万台湾百姓誓死抗日、保家卫国的心声:“与其生为降虏,不如死为义民”。这份奏书震动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,他在《康南海先生自编年谱》中写道,台湾举子垂涕而请命”的义举使他看到“士气可用,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竹庵会议,以一昼二夜草为万言书,请拒和、变法、迁都三者。”这就是著名的“公车上书”事件。

  因为汪春源在历史关头的特殊作用,《台湾三部曲》作者阎延文博士称其为“公车上书”第一人。

  汪春源1898年中进士。清政府割让台湾后,弃家内渡。历任宜春、大庾、安仁、安义等县主持。辛亥革命后,定居鼓浪屿。著有《柳塘诗文集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余阙

    (1303—1358)元庐州人,字廷心,一字天心,先世为唐兀氏。顺帝元统元年进士,授同知泗州事,为政严明,宿吏皆惮之。入为中书刑部主事,以忤权贵,弃官归。寻以修辽、金、宋三史,召为翰林修撰。至正十二年,任淮西副使、佥都元帅府事,守安庆,御来犯军,升江淮行省参知政事、拜淮南行省左丞。十七年十月,为陈友谅、赵普胜军包围。次年正月,城陷,自刭。谥忠宣。为文有气魄。有《青阳集》。

  • 邹期桢

    邹期桢(1567-1642),明文学家、学者。字公宁,号经畲,无锡人。崇祯初举贤良方正,不就,以诸生终。

  • 郑用锡

    郑用锡(1788~1858)字在中,号祉亭,清代台湾淡水人,任兵部武选司、礼部仪制司员外郎,著有《北廓园集》。

  • 元宣

    字伯常,元之遗发。

  • 汤志道

    汤志道(?-1258)宋代道士。字东野,号灵宝先生。镇江丹阳(今属江苏省)人。上清派第三十七代宗师。苦志修行,炼气聚神,居大茅山顶三十年,“誓不出山”,因而颇有功力。宋理宗淳祐三年(1243),其师上清派第三十六代宗师鲍志真传之以上清印剑,遂为宗师。宝祐六(1258),讲道说法,辞中有云“笑入寥天一”,乃一笑而逝。弟子蒋宗瑛袭其法衣。

  • 谭宣子

    谭宣子,宋朝词人,生卒年不详,字明之,号全阉。

  • 邓志谟

    邓志谟是明代重要的通俗小说家和民间文学家,字景南,号竹溪散人(一作竹溪散人),亦号百拙生,饶州府安仁(今江西省余江县邓埠镇竹溪邓家)人。生卒年均不详,约明神宗万历中前后在世。

  • 归庄

    归庄(1613~1673),明末清初书画家、文学家。一名祚明,字尔礼,又字玄恭,号恒轩,又自号归藏、归来乎、悬弓、园公、鏖鏊钜山人、逸群公子等,昆山(今属江苏)人。明代散文家归有光曾孙,书画篆刻家归昌世季子,明末诸生,与顾炎武相友善,有“归奇顾怪”之称,顺治二年在昆山起兵抗清,事败亡命,善草书、画竹,文章胎息深厚,诗多奇气。有《玄弓》、《恒轩》、传世者名《归玄恭文钞》、《归玄恭遗著》。

  • 汪琬

    汪琬(1624—1691年),字苕文,号钝庵,初号玉遮山樵,晚号尧峰,小字液仙。长洲(今江苏苏州)人,清初官吏学者、散文家,与侯方域、魏禧,合称明末清初散文“三大家”。顺治十二年进士,康熙十八年举鸿博,历官户部主事、刑部郎中、编修,有《尧峰诗文钞》、《钝翁前后类稿、续稿》。

  • 胡布

    字子申,河南人,一作字建民,盱江人。有才气,善草书。得书法于宋克,或谓与宋克同受学于绍兴老僧。《书学传授、书史会要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