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诗词古文>爱新觉罗·奕譞生平

爱新觉罗·奕譞生平介绍

爱新觉罗·奕譞(1840年10月16日—1891年1月1日),字朴庵,号九思堂主人,又号退潜主人。道光帝第七子,咸丰帝异母弟。母为庄顺皇贵妃乌雅氏,其大福晋为慈禧太后胞妹。晚清政治家,光绪初年军机处的实际控制者。光绪十一年(1885年),总理海军衙门,任内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。光绪十六年(1890年)十一月(公历1891年1月1日),醇亲王奕譞薨于藩邸,时年51岁,谥号醇贤亲王。奕譞与侧福晋所生的五子载沣袭封醇亲王爵位,载沣的长子溥仪为清朝末代皇帝。>>查看爱新觉罗·奕譞的诗词古文

人物生平

  青年时期

  道光二十年(1840年)奕譞出生于北京,为道光帝第七子。道光三十年(1850年),咸丰帝即位后,封为醇郡王。

  咸丰九年(1859)三月,清廷为其分了府邸,但咸丰帝仍留他在内廷行走。

  咸丰十一年(1861年),咸丰帝驾崩之后,恭亲王与慈禧密谋政变,奕譞为正黄旗汉军都统,掌握了实际的军事权力。郑亲王端华署理行在步军统领,醇郡王奕譞任步军统领。先是,两宫太后召见顾命大臣时,提出端华兼职太多,端华说我只做行在步军统领;慈禧说那就命奕譞做步军统领。奕譞做步军统领就掌握了京师卫戍的军权。不久,奕譞又兼管善捕营事。九月三十日,发动辛酉政变。同治帝与两宫皇太后,宣布在承德预先由醇郡王奕譞起草的谕旨,宣布载垣等罪状并处死他们。同治帝即位后,下旨免去了奕譞在皇帝设宴召见时的叩拜,奏事可以不书姓名。因为他与恭亲王帮助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,所以慈禧掌权之后非常重用奕譞,此后他被授予都统、御前大臣、领侍卫内大臣、管理神机营等职务。

  同治三年(1864年),奕譞被加封亲王衔。

  同治四年(1865年),两宫太后又任命为弘德殿行走,稽查课程。

  同治十一年(1872年),奕譞进封为醇亲王。同治十二年(1873年),同治帝亲政,罢免了他弘德殿行走的职务。

  任职军机

  光绪元年(1875年),奕譞上奏两太后,言:“臣侍奉同治皇帝已经有十三年了,如今龙御归天。我仰瞻他的遗容,真是五内崩裂啊。忽然承蒙皇太后的懿旨下降,选择载湉为嗣皇帝,时间仓猝让我非常迷惘,不知所措。犯了年轻时旧有的肝疾,不断地积累变成了大病。惟有哀恳辞退官职,请允许我告老,为天地容一个只留爵位的人,为道光皇帝留一个无才昏庸的儿子。”两宫太后召集王公大臣集议,因为奕譞上奏诚恳请求,于是罢免他的一切职任,但是依旧令他照料菩陀峪陵工。命世袭他的王爵,奕譞上疏请辞,没有得到同意。

  光绪二年(1876年),皇帝在毓庆宫入学,太后命奕譞加以照料。奕譞在这是才得到了和儿子相处的机会,也是他谦恭有礼的结果。

  光绪五年(1879年),朝廷赏赐奕譞食亲王双份俸禄。慈僖对他的赏识由此可见。

  光绪十年(1884年),恭亲王奕訢被罢免了军机大臣的职务,让礼亲王世铎代替,太后命令礼亲王遇到重要事件,一定要与奕譞商办。当时法国入侵越南,清军出兵援助挫败了法国的进攻并且导致法国茹费里内阁倒台,等到与李鸿章订立《中法新约》后才罢兵。不久之后奕譞商议建立海军。

  光绪十一年(1885年)九月,清廷开始设置海军衙门,任命奕譞总理节制沿海水师,以庆郡王奕劻、大学士总督李鸿章、都统善庆、侍郎曾纪泽为佐。决定从北洋开始操练海军,让李鸿章专管此事。

  光绪十二年(1886年)三月,朝廷赏赐奕譞与福晋杏黄轿,奕譞上疏请辞,不过没有批准。李鸿章经营海防,在旅顺开船坞,筑炮台,为海军收泊地。北洋有大小战舰五艘,辅以蚊船、雷艇,又从英、德两国购进军舰多艘,逐渐成军。五月,太后命奕譞巡阅北洋水师,善庆随从奕譞会同李鸿章自大沽出海至旅顺,历经威海、烟台,集合所有战舰联合操练。之后还视察了所有的炮台、船坞及新设的水师学堂,前后经过十馀日。奕譞还京后,上奏为诸将吏及所聘的外国指导请赏,同时还请求太后亲自提写匾额悬挂在大沽的海神庙。

  慈禧太后命奕譞于第二年回朝执政,奕譞上疏言道:“皇帝刚刚接触政事,诸王大臣都希望太后能够训政,请太后看在时局艰难上,允许大臣的请求,等到皇帝到了亲政的年龄。将来皇帝大婚后,一切典礼,都依赖于太后的训示。臣以为诸事应该先请太后的懿旨,再到皇上面前奏报使其知晓,使皇帝专心处理政务,都是仰仗于太后的帮助,才能免除宫内繁杂的事务。这些事臣不在皇宫内不敢知道,也不敢去说。”太后认为奕譞说的有理,就不再商议此事了。

  光绪亲政

  光绪十三年(1887年)正月,光绪亲政。四月,太后下谕预备皇帝大婚,都当本着力行节俭的原则,同时命奕譞稽察。

  光绪十四年(1888年)九月,奕譞上奏:“太平湖赐第为皇帝发祥地。世宗以潜邸升为宫殿,高宗谕子孙有自籓邸绍承大统者,应用其例。”太后听从了他的建议,另外赏赐府第,发银十万两修葺治理。

  光绪十五年(1889年)正月,光绪帝大婚礼成,赏赐金桃皮鞘威服刀,赏赐银六万两。并进封奕譞的诸子:载沣为镇国公,载洵为辅国公,载涛赐头品顶带、孔雀翎。二月,河道总督吴大澄密奏,援引高宗皇帝御批的《通鉴辑览》,大意是说:“宋英宗崇奉濮王,明世宗崇奉兴王,当时议政的人想要改称皇帝的亲生父亲为伯、叔,这实在是不近人情,应当定亲生父亲的名号,加上徽号;而且一般臣子过继为别人的后代,还可以根据本身的封典,封自己的亲生父母,何况贵为天子,天子的父母,必当要有尊崇的封典,因此请朝廷众臣议定醇亲王的称号礼节。”

  光绪十六年(1890年)正月,因皇帝二十寿,增加护军十五人、蓝白甲五十人,授予载涛二等镇国将军。

  晚年薨殁

  光绪十六年(1890年)十一月,醇亲王突发疾病,光绪帝亲自前往探视。不久便逝世,享年五十一岁。太后前往祭奠,皇上也亲自前往。定称号为皇帝本生考,称本生考,遵从乾隆皇帝御批;仍原封,遵从醇亲王生前的的志愿。谥号为贤,配享太庙。

  光绪十八年(1892年),葬于北京西山妙高峰。宣统皇帝即位,定称号曰皇帝本生祖考。

轶事典故

  升迁之谜

  道光三十年(1850年)二月咸丰登基时,十岁的奕譞按例封为“醇郡王”。咸丰年间奕譞在政治上并不出色,但咸丰帝死后,奕譞积极配合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,亲自捉拿了顾命八大臣之首肃顺,再加上娶了慈禧太后之妹为嫡福晋,所以慈禧太后开始重用奕譞。同治三年(1864年),奕譞“加亲王衔”。同治八年(1869年),主驱逐洋人,激励绅民打毁天主教堂,盛传天津教案为他所主使。事后因惩凶赔款,愤请辞职。

  同治十一年(1872年)晋封亲王。光绪登基,他又被加封亲王“世袭罔替”,亦即为清朝十二个铁帽子王的其中一位。奕譞十分了解慈禧太后,因而一生小心侍奉慈禧太后,故不同于六兄奕訢而官途一帆风顺。他经历了同治帝后之死、东太后暴卒后,更加谨小慎微,兢兢业业,把取信讨好慈禧,看做是他惟一的本分。他负责建设海军的时候(李鸿章是会办大臣),为了让太后有个玩的地方,便将很大一部分海军经费挪出来修建了颐和园。这座颐和园修建工程最紧张的阶段,正值直隶省和京师遭受特大水灾,御史吴兆泰因为怕激起灾民闹事,建议暂时停工,因此夺官,“交部议处”。而奕譞却一言不发,鞠躬尽瘁地完成了修建任务。光绪十七年(1891年)颐和园完工,他也与世长辞了。又其人不同于最后被封铁帽子王的庆亲王奕劻,就是奕譞不爱财,从其过世前留给儿孙辈的一手小曲可看得出来:

  财也大,产也大,后来子孙祸也大,若问此理是若何,子孙钱多胆也大,天样大事都不怕,不丧身家不肯罢; 财也小,产也小,后来子孙祸也小,若问此理是若何,子孙钱少胆也小,此微产业知自保,俭使俭用也过了。

  伐木之争

  光绪二十二年(1896年),内务府有个据说精通风水之学的叫英年的大臣,因为急于想升官,于是就动了歪念头,在晋见慈禧时说:醇亲王奕譞的墓地上有白果树一颗,高十余丈,荫数亩,形如翠盖罩在墓地上。按其地理,这样的大树只有帝王的陵寝才可以有。况且,白果的“白”字加在“王”之上就是个“皇”字,这于皇室大宗很是不利。因此,英年建议应该立刻伐倒此树。

  慈禧听了,当即命令说:“我即命尔等伐之,不必告他。”这个“他”,就是奕譞的儿子、当朝的皇帝载湉。

  因为事涉皇帝的先父,内务府虽然接到慈禧的懿旨,也不敢轻动,有人最后还是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光绪皇帝。光绪皇帝立即严敕:“尔等谁敢伐此树,请先砍我头!”

  如此相持月余。一天早上在皇帝退朝之时,忽听内侍有人前来报告说,太后已经于黎明时分带着内务府的人去往醇亲王陵墓伐树去了。光绪皇帝匆忙带人尾随出城,试图阻止伐树。但行至红山口时,光绪皇帝即于舆中嚎啕大哭。原来,平常走到这里时,就能看见那颗亭亭如盖的白果树,但今天走到这里时,却已经看不见了!待到光绪皇帝赶到墓园,树身早就被砍倒了,数百人还在继续砍伐树根。在伐倒的白果树的周围,被挖成了一个十余丈的大坑,里面洒满了石灰,以防止白果树死灰复燃。在场的大臣告诉皇帝:太后亲自拿着斧头砍了三下后,才下令众人伐之。有太后的示范作用,众人再也不敢违抗,只好伐树。光绪皇帝无奈之下,围绕父亲的墓地走了三圈,“顿足拭泪而去”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石孝友

    石孝友,南宋词人,字次仲,江西南昌人。生卒年不详。宋孝宗乾道二年(1166)进士。填词常用俚俗之语,状写男女情爱。仕途不顺,不羡富贵,隐居于丘壑之间。石孝友著有《金谷遗音》,《直斋书录解题》著录一卷,明《唐宋名贤百家词》本作《金谷词》,不分卷。有明汲古阁《宋六十名家词》本、《四部备要》排印本。《全宋词》据毛□校汲古阁本收录。

  • 周之翰

    周之翰,瑞安(今属浙江)人。徽宗宣和三年(一一二一)进士,官大宗正丞(清嘉庆《瑞安县志》卷七)。

  • 顾栋高

    顾栋高(1679-1759),字复初,一字震沧,又自号左畲(yu)。江苏无锡人。清朝官吏,学者。乾隆十六年(1751)以经学入选,任国子监祭酒。融宋、元、明各朝诸儒学谈而一,著有《方儒粹语》、《春秋大事表》、《毛诗类释》、《尚书质疑》等。

  • 刘筠

    (971—1031)宋大名人,字子仪。真宗咸平元年进士。杨亿试选人校太清楼书,擢第一,以大理评事为秘阁校理,预修图经及《册府元龟》。真宗、仁宗两朝,屡知制诰及知贡举,预修国史。尝拒草丁谓复相位制。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兼龙图阁直学士,终知庐州。工诗,与杨亿时号“杨刘”。与杨亿、钱惟演等合编《西昆酬唱集》,后世称“西昆体”。有《刑法叙略》、《册府应言》、《玉堂集》等。

  • 王廷圭

    生卒年、籍贯皆不详。仕后蜀孟昶。广政十二年(949)在兵部尚书任。事迹见《十国春秋》卷四九。廷圭能诗。

  • 沈回

    生卒年、籍贯皆不详。代宗大历中曾应进士试。德宗建中三年(782)至贞元十五年(799)间,为山南西道节度从事,累历行军司马,检校刑部员外郎。十八年在成都,其后行迹无考。事迹散见其《武侯庙碑铭》、《文苑英华》卷一八八省试州府试诗、《宝刻类编》卷四。《全唐诗》存诗1首。

  • 应物

    宣宗大中间江南诗僧。曾居九华山。与罗邺有过往。事迹见《唐诗纪事》卷七四。《宋史·艺文志三》收其著《九华山记》2卷、《九华山旧录》1卷,皆已逸。《全唐诗》收诗2首。

  • 赵昀

    赵昀(1205年1月26日―1264年11月16日),即宋理宗,南宋第五位皇帝(1224年9月17日—1264年11月16日在位),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九世孙。赵昀原名赵与莒,绍兴府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。 嘉定十五年(1222年),被立为宋宁宗弟沂王嗣子,赐名贵诚。嘉定十七年(1224年),立为宁宗皇子,赐名昀。宋宁宗死后,赵昀被权臣史弥远拥立为帝。景定五年(1264年),赵昀在临安去世,在位四十年,享年六十岁。谥号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,庙号理宗。葬于永穆陵。

  • 柳永

    柳永,(约987年—约1053年)北宋著名词人,婉约派代表人物。汉族,崇安(今福建武夷山)人,原名三变,字景庄,后改名永,字耆卿,排行第七,又称柳七。宋仁宗朝进士,官至屯田员外郎,故世称柳屯田。他自称“奉旨填词柳三变”,以毕生精力作词,并以“白衣卿相”自诩。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,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,创作慢词独多。铺叙刻画,情景交融,语言通俗,音律谐婉,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,人称“凡有井水饮处,皆能歌柳词”,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,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,代表作《雨霖铃》《八声甘州》。

  • 周镐

    (1754—1823)江苏金匮人,字怀西,号犊山。乾隆四十四年举人。官至漳州知府,性澹泊,货利无所好,从幼至老,未尝废学。有《犊山类稿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