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诗词古文>张子容生平

张子容生平介绍

张子容,襄阳人(今属湖北),又名张五。生卒年均不详,约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前后在世。先天元年(712)举进士,仕为乐城令,开元中谪为东城尉。又曾官晋陵尉。初,与孟浩然同隐鹿门山,为死生交,诗篇唱答颇多。复值乱离,流寓江表。后竟弃官归旧业以终。子容为诗兴趣高远,为当时文士所称,有诗集传于世。>>查看张子容的诗词古文

生平

  张子容是孟浩然的朋友,彼此之间常有唱和,同气相求,同声相应的诗作,如《除夜乐城逢孟浩然》、《送孟浩然归襄阳二首》等。

  孟浩然到温州,游江心孤屿,并写下了一首温州人民所最喜爱而经常传诵的诗篇:《永嘉上浦馆逢张八子容》。诗曰:逆旅相逢处,江村日幕时。众山遥对酒,孤屿共题诗。廨宇邻鲛室,人烟接岛夷。乡园万余里,失路一相悲。孟浩然此次来永嘉(即今温州市),主要是去乐成(今乐清市)访问他的同窗好友张子容。据元辛文房《唐才子传》记载:他俩在青年时就“同隐鹿门山,为生死交,诗篇倡答颇多。”开元元年(713),张子容去长安应试,临行前,孟浩然赠他一首诗,诗的开头两句是:“夕山照灭,送客出柴门。”可见他们当时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。他们所谓的隐居,实际上原是闭门苦读,待机仕进而已。张子容考取进士后,被分发到江苏武进任县尉。数年之后,因事被谪迁到当时比较贫瘠的荒远的乐成来。这次孟浩然来永嘉是开元十三年(725),岁次乙丑,孟浩然正三十七岁,他与张子容分别已十三年了。

  当张子容得知孟浩然来访的消息后,马上赶到上浦馆去迎候他(上浦馆属乐成县,离永嘉郡城约70里),正如孟浩然在诗中所叙述的,“逆施相逢处,江村日暮时。”这首诗,八句四段,段与段之间句意跳跃较大,但全诗一气呵成,气贯意识足,确是佳构。 诗的首联两句,首先交代了这次两人会晤的时间——当天日暮之时;地点——江村(上浦馆)逆旅之中。交代清楚了时间、地点,就可以把读者带进了诗的意境,引起读者翩翩联想。

  颔联:“众山遥对酒,孤屿共题诗”,则是他俩当日游览江心孤屿情景的如实记叙。

  当时的孤屿是十分荒凉的,岛上几乎还没有一座像样的建筑物,更谈不上什么茶楼酒馆了。他俩游览孤屿的目的,主要是去领略周围群山的景色,同时借以追寻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的游踪屐迹。

  颈联“廨宇邻鲛室,人烟接岛夷”,是指张子容所在乐成官舍,僻处海滨,人烟荒凉。《述异记》云:“鲛人水居如鱼”。“鲛室”,鲛入水居之室,用以喻海域。“夷”,原指夷狄。“岛夷”,指远离中原的荒岛野居之民。

  尾联“乡园万余里,失路一相悲”,“失路”者,不得志也,孟浩然为自己才华正茂的同窗好友,被谪迁至远离故乡而且是如此荒僻的乐成,深表同情和惋叹。

全诗短短四十字,有记叙,有写景,有抒情,即景抒情,情融于景,正像晚唐诗人皮日休所评论的,孟浩然的诗“遇景入36咏,不拘奇挟异”,真令人赞赏不置。

孟浩然与张子容畅游了江心孤屿之后,便同去乐成。这年的除夕,孟浩然就是在乐成张子容的官邸度过的。孟浩然与张子容,既有同乡之谊,又是通家之好,更加两人年青时曾同隐鹿门山,晨夕相处,亲密无间,此次孟浩然专程远道来访,张子容当然热情接待。除夕之夜,张子容的官邸,灯火辉煌,画烛高烧,筵备珍馐,酒斟柏叶。他们一边品尝着新酿的柏叶酒,一边畅叙着别后离情,当时内心的快乐,是难以言喻的。席间还有卢氏歌女演唱《梅花》古曲,她的婉转歌喉,更增添了两位诗人的兴会。即正是“远客襄阳郡,来过海岸家。尊开柏叶酒,灯发九枝花。妙曲逢卢女,高才得孟嘉。东山行乐意,非是竞豪华。”(张子容《除夕乐成逢孟浩然》)

  孟浩然更是诗兴勃发,对酒当歌,即席写了两篇热情洋溢的五言律诗。他的《除夕夜乐成逢张少府》诗云:云海泛瓯闽,风潮泊岛滨。何知岁除夜,得见故乡亲。余是乘槎客,君为失路人。平生能复几,一别十余春。他的另一首《岁除夜会乐成张少府宅》诗:畴昔通家好,相知无间然。续明催画烛,守岁接长筵。旧曲梅花唱,新正柏酒传。客行随处乐,不见度年年。写得更为情真意切,把除夕之夜欢乐宴饮的场景,描述得如绘如画。

  出正之后不久,或者是由于旅途劳顿,或者是病酒之故,孟浩然就生起病来了。连日来长卧病榻,无聊中不免想起了故乡亲人,由于思亲从而萌发了怀乡之念。诗,是诗人的心声,在病榻上孟浩然握笔写了一首排律,题曰:《初年乐成馆中卧疾怀归作》,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思亲怀乡之情。异县天隅僻,孤帆海畔过。往来乡信断,留滞客情多。腊月闻雷震,东风感岁和。蛰虫惊户穴,巢鹊眄庭柯。徒对芳尊酒,其如伏枕何!归欤理舟楫,江海正无波。

  由于孟浩然怀旧意切,张子容也不便强留。待到孟浩然病体痊愈之后,替他整理了行装,准备了船只,临行前还赠他二首律诗,其中一首首尾四句是;“东越相逢地,西亭送别津……,因怀故园意,归与孟家邻。”把两人当时的心境表露无遗。孟浩然也写了一首《永嘉别张子容》以回赠,诗曰:旧国余归楚,新年于北征。挂帆愁海路,分手恋朋情。日夕故园意,订洲青草生。何时一杯酒,重与季鹰倾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朱伯虎

    朱伯虎,字才元,华亭(今上海松江县)人。仁宗嘉祐六年(一○六一)进士。神宗熙宁六年(一○七三)为著作佐郎(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二四七)。哲宗元符二年(一○九九),迁江东转运副使,移知随州(同上书卷五一六)。事见清嘉庆《松江府志》卷四四。今录诗三首。

  • 霍化鹏

    佛山市南庄人,万历四十一年(1613年)进士,官至温州永嘉县知县、南京户部郎中。

  • 和凝

    和凝(898-955年),五代时文学家、法医学家。字成绩。郓州须昌(今山东东平)人。幼时颖敏好学,十七岁举明经,梁贞明二年(916)十九岁登进士第。好文学,长于短歌艳曲。梁贞明二年(916)进士。后唐时官至中书舍人,工部侍郎。后晋天福五年(940)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。入后汉,封鲁国公。后周时,赠侍中。尝取古今史传所讼断狱、辨雪冤枉等事,著为《疑狱集》两卷(951年)。子和(山蒙)又增订两卷,合成四卷。

  • 李涛

    生卒年不详。长沙(今属湖南)人。温庭筠为太学博士主秋试时,涛与卫丹、张合等应试,所作诗赋皆得称赏,榜于都堂。生平事迹见《唐摭言》卷一〇、《唐诗纪事》卷六七。涛颇有诗名。其诗如“扫地树留影,拂床琴有声”等句皆脍炙人口。《全唐诗》存断句3联,《全唐诗外编》补诗1首。

  • 魏澹

    隋钜鹿曲阳人,字彦深。博览经史,好学,善属文。初仕北齐为中书舍人,与修国史。入北周为纳言中士。隋文帝受禅,除太子舍人,迁著作郎。令注《庾信集》,撰《笑苑》等。后以魏收所撰《魏书》褒贬失实,平绘《中兴书》事不伦序,乃诏澹别成《魏史》,时称其善。有文集二十卷。

  • 刘志渊

    金道士。河中万泉人,字海南,号元冲子。童时不作嬉戏,事亲至孝。慕仙学道,后遇长春真人丘处机于栖游庵。金末兵乱,避于绵山。卒年七十九。

  • 可止

    可止(公元860年-934年),唐末五代之际洛京长寿寺僧。姓马氏,范阳高丘(河北省涿州市)人,约唐昭宗天佑初前后在世。唐昭宗干宁年间(公元八九六年左右)进诗,赐紫袈裟。后唐明宗令住持洛京(今洛阳)长寿寺,赐号文智大师。可止所作诗,有三山集《全唐诗》传世。《全唐诗》中存其诗九首。

  • 薛时雨

    薛时雨(1818-1885),字慰农,一字澍生,晚号桑根老农。安徽全椒人。清代咸丰三年(1853)进士,授嘉兴知县。太平军起,参李鸿章军幕,以招抚流亡振兴文教为任。官至杭州知府,兼督粮道,代行布政、按察两司事。为台湾第一巡抚刘铭传亲家。晚清著名词家之一,作品有《藤香馆诗删》、《词删》等。

  • 韩世忠

    韩世忠(1089年-1151年),字良臣,延安(今陕西省绥德县)人,南宋名将,与岳飞、张俊、刘光世合称“中兴四将”。韩世忠身材魁伟,勇猛过人。出身贫寒,18岁应募从军。英勇善战,胸怀韬略,在抗击西夏和金的战争中为宋朝立下汗马功劳,而且在平定各地的叛乱中也作出重大的贡献。为官正派,不肯依附奸相秦桧,为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。死后被追赠为太师,追封通义郡王;宋孝宗时,又追封蕲王,谥号忠武,配飨宋高宗庙廷。是南宋朝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。

  • 易恒

    字久成,庐陵人。徙家昆山洪武中应荐至京以老罢归有陶情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