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诗词古文>刘采春生平

刘采春生平介绍

刘采春,淮甸(今江苏省淮安、淮阴一带)人,一作越州(今浙江省绍兴市)人,是伶工周季崇的妻子。她擅长参军戏,又会唱歌,深受元稹的赏识,说她“言辞雅措风流足,举止低回秀媚多。”可见她在当时是一名很有影响的女艺人。>>查看刘采春的诗词古文

古代的邓丽君

  说起刘采春,就能想到邓丽君。在唐代,刘采春以靡靡之音,红遍江南。彼时吴越一带,只要刘采春的《曲》响起,“闺妇、行人莫不涟泣”,可见其流行程度。犹如80年代的邓丽君,大街小巷只要《甜蜜蜜》响起,就有人跟着哼唱。

  刘采春,越州人。她的丈夫周季崇和夫兄周季南都是有名的伶人,擅长参军戏。参军戏是唐代盛行的一种滑稽戏,有点类似于今日的相声,最开始由两人搭档,一人揶揄戏耍另一人,如一个逗哏,一个捧哏。后来演变成多人合演,也有了女演员的参与。刘采春三人组成一个家庭戏班,四处走穴。

  除善弄参军戏外,刘采春歌唱得尤其好。据说她有夜莺般的嗓子,“歌声彻云”,或许果真绕梁三日而不绝。《曲》是她的代表歌曲,“”相当于“来罗”,有盼望远行人回来之意,可见是抒发离愁的感伤之歌。《全唐诗》收录了6首《曲》。“不喜秦淮水,生憎江上船。载儿夫婿去,经岁又经年。”“莫作商人妇,金钗当卜钱。朝朝江口望,错认几人船。”这《曲》又名《望夫歌》,所以元稹在《赠刘采春》一诗中说她,“更有恼人肠断处,选词能唱望夫歌。”只可惜这歌声无法流传下来。

  如果和邓丽君的歌做比较的话,那《曲》应该相当于《何日君再来》、《江水悠悠泪长留》或是《三年》等。“想得我肠儿寸断,望得我眼儿欲穿。好容易盼到了你回来,算算已三年。想不到才相见,别离又在明天”,从邓丽君甜丝丝又凄切切的歌声中,或许能想象出几分刘采春那哀怨的悲歌。

  不难想见,刘采春和邓丽君一样,以女性歌迷居多,尤其以闺妇为最。那时,刘采春几乎已成为商人妇——那些有钱有闲但空虚度日的太太们的心声代言人。据说当时,商人妇的婚姻生活,已成了一个恼人的社会问题。大批商人长期在外不归,大量夫妻异地分居,怨妇成群,生活不和谐,已是一种普遍现象。刘采春的《曲》有120首,足见其广阔的市场需求。在没有录音技术的唐代,靠着一场又一场的演出,红透大半个中国实属不易。其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。

  而且,刘采春并不是仅有歌喉和美貌的歌星,她还是词曲全能的创作型歌手。“唐人朝成一诗,夕付管弦”,在《全唐诗》中,6首曲皆归刘采春。不过也有一些学者认为,这不是她的诗作,而是她把当时才子们的诗词拿来配曲,然后歌唱。杜秋娘的《金缕衣》也存在此争议。这种争议,难免有男学者对女性不看好、不平等对待、不信任不尊重的嫌疑。有些男人只要一看到女人写诗,而且还写出了流传甚广的诗,就忍不住要怀疑,忍不住要揣测背后是不是另有一位男诗人的存在。尽管他们最后也找不出那位男诗人是谁,但他们还是要找出各种理由来怀疑。比如写《诗薮》的胡应麟觉得刘采春的几首诗“非晚唐调”,就否定了她的作者身份。但无论如何,后人还是记住了使它们广为流传的那些女人。

  作为当时的流行歌手,刘采春也难免绯闻四起。她在浙东演出时,碰上了大才子元稹。元稹有个风流癖好,喜欢为相好的女人写诗。当年,他和薛涛热恋时,写了一首《寄赠薛涛》 ,后来与刘采春恋爱时,则写了一首《赠刘采春》。这位四处留情的文人,倒是为后人留下了一些不入正史法眼的线索和资料。比如他这样描写刘采春:“新妆巧样画双蛾,谩里常州透额罗。正面偷匀光滑笏,缓行轻踏破纹波。言辞雅措风流足,举止低回秀媚多。”刘采春与元稹的绯闻虽然流传甚广,可这段感情也是无疾而终。

  刘采春的结局如何,无从知晓。不过可以想见,她的《曲》已成为那年月的时代之声,感动过、抚慰过很多彼时之人,尤其是伤心的女人。就像当年邓丽君的歌声,当它们在耳边款款响起时,总有人为之动容。

生平

  刘采春,中唐时期江南女艺人。生卒年不详,淮甸(今江苏淮安、淮阴一带)人,一作越州(今浙江绍兴市)人,伶工周季崇之妻。她既擅长参军戏,又会唱歌。

  元稹任越州刺史、浙东观察使时(820—829),她随丈夫周季崇等从淮甸来到越州,深受元稹的赏识。元稹《赠刘采春》诗说她“选词能唱《望夫歌》”。《望夫歌》即《啰唝曲》, 《全唐诗》录存六首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庄素磐

    庄素磐,字少青,武进人。知府钧女,永济崔景俨室。有《蒙楚阁遗草》。

  • 冯子翼

    冯子翼(生卒年不详,约1170年前后在世),字士美,定州中山(今内蒙古宁城西)人。金海陵王正隆二年(1157)进士。以同知临海军节度使事致仕。性刚果,与物多忤,因此仕宦不进。有诗、词传于世,元好问云:“士美诗有笔力”。《中州集》卷二录其诗七首,《中州乐府》录其词一首。生平见《中州集》卷二。

  • 李子中

    李子中,生卒年不详。大都(今北京)人。元朝杂剧家。约元世祖至元中前后在世。曾官知事,除县尹。所作杂剧凡二种:《崔子弑齐君》、《贾充宅韩寿偷香》。又《重订曲海总目·元人杂剧》著录李子中尚有《范蠡归五湖》其本事殆取自《史记》卷四十一《勾践世家》中范蠡事改编而成。《元人杂剧钩沉》中辑有元杂剧作家赵明道《陶朱公范蠡归湖》第四折。

  • 朱秉成

    朱秉成,字文川,浙江山阴人。光绪己丑进士,官常熟知县。有《寄毡诗文草》。

  • 昙延

    (516—588)隋僧。蒲州桑泉人。俗姓王。年弱冠听妙法师讲《涅槃》,深悟其旨,遂舍俗服出家,隐太行山百梯寺。后宇文泰深敬之,为之立云居寺。北周武帝建德时以宏义折服陈使周宏正之问难,授为国统。及武帝废佛教,隐于太行山,屏迹人世。入隋,法服执锡至朝廷向帝面申佛家宏理,乃从度僧、建佛寺之请。自此,佛教复兴。寻奉敕住延兴寺,拜平等沙门。著有《涅槃义疏》及《宝性》、《仁王》等疏。

  • 孙蕙兰

    元人,傅汝砺妻。善诗,闲雅可诵,然不多为。又恒毁其稿,或窃收之,令勿毁,则云:“女子当治织纴组紃以致孝敬,词翰非所事也。”既卒,汝砺编集遗诗,题曰《绿窗遗稿》。

  • 叶著

    叶著,字絅中。程乡(今梅州梅县)人。明思宗崇祯九年(一六三六)解元。著有《学一斋诗草》。清光绪《嘉应州志》卷二三有传。

  • 颜测

    名或作恻。南朝宋琅邪临沂人。颜竣弟。以文章见知。父颜延之尝谓得其文。官至江夏王刘义恭大司徒录事参军。以兄贵为忧。早卒。

  • 崔日用

    崔日用(673年-722年),唐朝人,滑州灵昌(今河南滑县)人,唐朝宰相。睿宗李旦禅让之后,即位的玄宗李隆基欲除掉势大的太平公主一党,遂召崔日用商议。崔日用便为玄宗制定了完整的政变计划,太平公主一党倒台后因功入朝任吏部尚书,之后又因事被外放为常州刺史。开元十年卒于并州大都督府长史任上,时年五十岁。

  • 陈霆

    陈霆(约1477年-1550年),字声伯,号水南,浙江德清县人。明朝官员,学者。弘治十五年(1502年)中进士,官刑科给事中。为人耿直。正德元年(1506年),因上书弹劾张瑜,被其同党刘瑾陷害入狱。刘瑾被诛后,复官刑部主事,次年出任山西提学佥事。不久辞官回乡,隐居著述。著有《仙潭志》、《两山墨谈》、《水南稿》、《清山堂诗话》、《清山堂词话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