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诗词古文>王之涣生平

王之涣生平介绍

王之涣(688年—742年),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,字季凌,汉族,绛州(今山西新绛县)人。豪放不羁,常击剑悲歌,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。名动一时,他常与高适、王昌龄等相唱和,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。其代表作有《登鹳雀楼》、《凉州词》等。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”,更是千古绝唱。>>查看王之涣的诗词古文

介绍

 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,以《登鹳雀楼》这篇而经典诗作脍炙人口,家喻户晓。

 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,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(今山西新绛县),曾任冀州衡水主簿。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。因被人诬谤,乃拂衣去官,“遂化游青山,灭裂黄绶。夹河数千里,籍其高风;在家十五年,食其旧德。雅谈圭爵,酷嗜闲放。”。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,在任内期间去世。

  王之涣“慷慨有大略,倜傥有异才”,早年精于文章,并善于写诗,多引为歌词,常与王昌龄、高适等诗人互相唱和,名动一时。他尤善五言诗,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,是浪漫主义诗人。靳能《王之涣墓志铭》称其诗"尝或歌从军,吟出塞,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,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,传乎乐章,布在人口。"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,其中三首边塞诗。他的诗以《登鹳雀楼》、《凉州词》为代表作。章太炎推《凉州词》为“绝句之最”:“黄河远上白云间,一片孤城万仞山。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。”

婚姻

  王之涣与李氏的婚姻,可能还有一段罗曼史。开元十年(公元722年)两人结婚时,王之涣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,年已35岁,而李氏年方二九,比王之涣小17岁,正是妙龄女子。县令的千金,嫁给父亲部属、35岁又已婚的小小县尉,颇耐人寻味。这一定是为王之涣的才华所倾倒。

  靳能在墓志铭中称王之涣“孝闻于家,义闻于友,慷慨有大略,倜傥有异才”,可谓对王之涣一生的完美概括。

  李氏嫁给王之涣后,两人恩爱。王之涣在家赋闲15年,李氏安贫乐素,跟他过着清苦的生活。王之涣再入宦场,生活刚有了转机,却染病身亡,使李氏不到40岁而守寡。王之涣死后六年,李氏也因病而死。因王之涣有前妻,两人竟不能合葬。

人物生平

身世之谜
  王之涣在新旧《唐书》均无传,《唐才子传》所记也甚简,说王之涣为蓟门人。唐人靳能所作《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》记载,之涣“本家晋阳,宦徙绛郡”,则晋阳(今太原)为其原籍,做官时居绛州(今山西新绛县)。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(742年)二月,享年55岁,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(688年)。

为官不顺
  武后垂拱四年(688年),王之涣出生于太原王家,为当时名门望族。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,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。曾祖王信,隋朝请大夫、著作郎,入唐为安邑县令。

  玄宗开元十四年(726年),王之涣任冀州衡水主簿,赋《宴词》、《送别》。

  开元十年(722年),王之涣与勃海李氏结婚,李氏乃冀州衡山县令李涤之第三女。

  开元十四年(726年),王之涣由于遭人诬陷诽谤,辞去官职。

居家唱和
  开元十五年(727年)—开元二十九年(741),王之涣家居十五年。赋《九日送别》、《登鹊雀楼》、《凉州词》二首。

  开元二十年(732年),王之涣流寓蓟门,高适来访不遇,赋诗留赠。

遭疾终去
  天宝元年(742年),王之涣补文安郡文安县尉。同年二月二十四日遭疾终于官舍,享年五十五岁。

  天宝二年(743年),王之涣葬于洛阳北原,永宁县尉靳能撰墓志铭。

墓地

  从洛阳千唐志斋博物馆获悉,近日,该馆先后征集到王之涣的堂弟王之咸及王之咸第五子王绾的墓志,据该馆有关负责人称,截至目前,洛阳曾经出土过王德表及其夫人、王洛客、王之咸、王绾、王之涣等王氏家族的九方墓志,足以说明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家族的墓地就在洛阳。

  王之咸的墓志记载,他的祖父名叫王德表,曾做过瀛州文安县令;父亲名叫王景,曾做过登州和莱州刺史等官职;王之咸曾做过长安县尉等职,后因故被贬为淄川郡司士。唐天宝十年(公元751年)四月十二日,五十七岁的王之咸因病死于淄川官舍。天宝十二年十月十七日,他和夫人李氏被合葬于洛阳北邙山。

  王绾墓志记载,王绾一生曾做过十个官职,最后被授予左赞善大夫之职。公元七九三年,王绾死于京城长安。王绾的二哥当时在江南任御史中丞,听到消息后,让儿子赶到长安,护送王绾灵柩回洛阳,并于第二年四月七日葬于北邙山祖茔。

  据千唐志斋博物馆研究员赵跟喜介绍,志文记载,王之涣家族原籍山西太原,死后最早葬在洛阳的为王之涣的祖父王德表。王德表晚年住在洛阳,共有五个儿子,其中一子名字不详,另外四子分别叫王昱、王洛客、王景和王昌,死后也都葬在洛阳。王之涣为王昱的儿子。目前,千唐志斋博物馆共收藏有王氏家族七方墓志,王洛客的墓志现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;王之涣的墓志出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,现藏南京博物院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李衍

    隋辽东襄平人,字拔豆。李弼子。擅武艺。仕于北周,初为千牛备身,后数与敌战,从平齐,以功进大将军。入隋,安边及从平陈有功,官至安州总管。疾还,卒于家。年五十七。

  • 唐毅夫

    [约公元一三一七年前后在世]字、里、生卒年及生平均无考,约元仁宗延佑中前后在世。工作散曲,有怨雪一套,今存。明·朱权《太和正音谱》将其列于“词林英杰”。

  • 程国儒

    元明间徽州人,寓居鄱阳。元末任衢州路都事,为朱元璋兵所俘。后官洪都知府,坐事被捕,自杀。有《雪崖文集》。

  • 钱柄

    钱柄,字仲驭,浙江嘉善人;相国士升之仲子也。崇祯丁丑进士,为吏部郎中。破家集义旅拒战,蹑于震泽兵,返战;旋溃,被杀。

  • 周商

    周商,生平不详。与李之纯、梁焘等人同时(《中州题咏集》)。

  • 钟吕

    钟吕,顺德人。明代宗景泰贡生,官泸州同知。清温汝能《粤东诗海》卷一五有传。

  • 朱徽

    字遂初,江西进贤人。

  • 邹阳

    邹阳(约公元前206年—公元前129年),临淄(今山东淄博)人,是西汉文学家。汉文帝时,是吴王刘濞门客,以文辩著名于世。吴王阴谋叛乱,邹阳上书谏止,吴王不听,因此与枚乘、严忌等离吴去梁,为景帝少弟梁孝王门客。邹阳“为人有智略,慷慨不苟合”,后被人诬陷入狱,险被处死。他在狱中上书梁孝王,表白自己的心迹。梁孝王见书大悦,立命释放,并尊为上客。邹阳有文七篇,现存两篇,即《上书吴王》、《于狱中上书自明》。

  • 智及

    (1311—1378)明僧。苏州府吴县人,俗姓顾,字以中,号广慧。出家于海云院,主持净慈、径山等寺。洪武初诏硕僧集天界寺,智及居首,以病不及召对,赐还海云寺,卒。

  • 张鸿逑

    宁波府慈溪人。字琴友,姚与祁妻。工词,每有赓咏,意到即成。有《清音词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