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诗词古文>杜荀鹤生平

杜荀鹤生平介绍

杜荀鹤(846~904),唐代诗人。字彦之,号九华山人。汉族,池州石埭(今安徽石台)人。大顺进士,以诗名,自成一家,尤长于宫词。大顺二年,第一人擢第,复还旧山。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,朱全忠厚遇之,表授翰林学士、主客员外郎、知制诰。恃势侮易缙绅,众怒,欲杀之而未及。天祐初卒。自序其文为《唐风集》十卷,今编诗三卷。事迹见孙光宪《北梦琐言》、何光远《鉴诫录》、《旧五代史·梁书》本传、《唐诗纪事》及《唐才子传》。>>查看杜荀鹤的诗词古文

生平

  朱温为他送名礼部,得中大顺二年(891年)第八名进士(《鉴诫录》)。得第后次年,因政局动乱,复还旧山,田頵在宣州,很重视他,用为从事。天复三年(903年),田頵起兵叛杨行密,派他到大梁与朱温联络。田頵败 死,朱温表荐他,授翰林学士、主客员外郎,患重疾,旬日而卒。其诗语言通俗、风格清新,后人称“杜荀鹤体”。部分作品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悲惨遭遇,当时较突出,宫词也很有名。

  杜荀鹤相传为杜牧出妾之子。出身寒微。曾数次上长安应考,不第还山。当黄巢起义军席卷山东、河南一带时,他又从长安回家。从此“一入烟萝十五年”(《乱后出山逢高员外》),过着“文章甘世薄,耕种喜山肥”(《乱后山中作》)的生活。

  杜荀鹤才华横溢,仕途坎柯,终未酬志,而在诗坛却享有盛名,自成一家,善长于宫词。因长期置身于九华山怀抱,吟咏九华山面貌的诗篇甚多,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。客居他乡写的《秋日怀九华旧居》流露出弃官归隐九华的心情和身在异地恋乡之苦。在《自江西归九华有感》、《题所居村舍》和《山中寡妇》等诗篇中揭露了社会政治昏暗,酷吏残忍、军阀混战,民不聊生,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与呼声,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。

  杜荀鹤一生以诗为业,他脍炙人口的诗《春宫怨》,用宫女的不幸身世象征自己怀才不遇的比兴手法,显示了作者艺术手段的高超。然而杜荀鹤的诗的主要成就,还在于为数不多的一些同情人民苦难的作品。《时世行》2首,一题作《山中寡妇》、《乱后逢村叟》,深刻地描绘了战乱使农村人民遭受沉重苦难的画面。《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》,揭露了地方藩镇趁火打劫的罪行。在诗人笔下再现了黄巢起义被镇压后,藩镇混战的年月里人民的痛苦生活。这类诗篇运用律诗和绝句的形式而又不为声律所束缚,语言清新通俗,爽健有力。有影印宋蜀刻本《杜荀鹤文集》3卷行世。

文学贡献

  杜荀鹤(846~904),晚唐诗人。字彦之,号九华山人。池州石埭(今安徽石台)人。出身寒微。相传杜牧在会昌末年任池州刺史时,妾程氏有孕,为杜妻所逐,嫁长林乡正杜筠而生 荀鹤(周必大《二老堂诗话》及计有功《唐诗纪事》)。早年读书于九华山,与顾云、殷文圭等为友,7岁时已露头角。曾数次上长安应考,不第还山。中间也曾旅游浙江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南等地。当黄巢起义军席卷山东、河南一带时,他又从长安回家。从此一入烟萝十五年(《乱后出山逢高员外》),过着文章甘世薄,耕种喜山肥(《乱后山中作》)的生活。得第后次年,因政局动乱,复还旧山,田□在宣州,很重视他,用为从事。天复三年(903),田□起兵叛杨行密,派他到大梁与朱温联络。田□败死,朱温表荐他,授翰林学士、主客员外郎,遘重疾,旬日而卒。由于他晚节投靠朱温,壮志清名,中道而废(《鉴诫录》),为时论所惋惜。

  杜荀鹤一生以诗为业,自说乍可百年无称意,难教一日不吟诗(《秋日闲居寄先达》)。登第时自编其诗为《唐风集》3卷,存诗300多首,都是律诗和绝句。

  唐末诗歌,大致有三大流派:一是以艳丽著称的温李派,以韩□为代表;二是以寒瘦苦吟为主的贾岛派,以李洞等为代表;三是着重反映社会现实、民生疾苦,继承元白新乐府衣钵的,以皮日休等为代表;自称江湖苦吟士,天地最穷人(《郊居即事投李给事》)的杜荀鹤、诗集中保存的五律诗几近130首,其中表现山林生活、寂静境界的作品,基本上属于贾岛一派。他不是不能写温李风格的诗,列在《唐风集》卷首向来脍炙人口的《春宫怨》,被人说是宫词为唐第一,并流传谚语说:杜词三百首,惟在一联中:风暖鸟声碎,日高花影重。那种用宫女的不幸身世象征自己怀才不遇的比兴手法,显示了作者艺术手腕的高超。然而杜荀鹤诗的主要成就,倒是为数不多的一些同情人民苦难与元白精神相通的作品。

  杜荀鹤自称诗旨未能忘救物(《自叙》),又称言论关时务,篇章见国风(《秋日山中》),因此,他以《时世行》诗献朱温,和白居易写讽谕诗为君,为臣,为民,为物,为事而作的目的,并无不同。《时世行》二首,一题作《山中寡妇》、《乱后逢村叟》,深刻地描绘了战乱使农村人民遭受沉重苦难的画面。《再经胡城县》、《题所居村舍》,声讨了一群屠杀人民起家的官吏。《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》,揭露了地方藩镇趁火打劫的罪行。在诗人的笔下,再现了黄巢起义被镇压以后,藩镇混战年月里,人民痛苦生活的悲惨世界。此外,如《蚕妇》、《伤硖石县病叟》、《田翁》,反映了人民深受租税剥削之苦。《雪》、《山中对雪有作》,形象地反映了阶级对立的不平现象。

  这类诗篇的写法特点,不同于从元白到皮日休的新乐府。它运用律诗和绝句的形式而又不为声律所束缚,精练地把内涵广阔的境界压缩在短幅之中,常用鲜明的对比和深透一层写的手法,使作品富有感染力。语言清新通俗,爽健有力,也显示了它能突破同时代华靡诗风,具有创新精神。严羽《沧浪诗话·诗体》列有杜荀鹤体,足见他的诗风在当时有一定影响。可是另一些评论家则讥斥为鄙俚近俗(《苕溪渔隐丛话前集》引《幕府燕闲录》),亦殊浅易(翁方纲《石洲诗话》),是"晚唐之下者,是下净优人口中语(杨慎《升庵诗话》)。

  《唐风集》通行有明汲古阁刊本。近人刘世珩辑《贵池先哲遗书》本,有补遗1卷。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即以刘刻本为底本,并据《全唐诗》加以补录、校勘,编成《杜荀鹤诗》,与《聂夷中诗》合刊印行。又有清初席刻《唐诗百名家全集》本,题为《杜荀鹤文集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宋蜀刻本《杜荀鹤文集》3卷。事迹见孙光宪《北梦琐言》、何光远《鉴诫录》、《旧五代史·梁书》本传、《唐诗纪事》及《唐才子传》。

介绍

杜荀鹤(846~904),唐代晚唐时期诗人。字彦之,号九华山人。汉族,池州石埭(今安徽石台)人。出身寒微。曾数次上长安应考,不第还山。当黄巢起义军席卷山东、河南一带时,他又从长安回家。从此“一入烟萝十五年”(《乱后出山逢高员外》),过着“文章甘世薄,耕种喜山肥”(《乱后山中作》)的生活。温为他送名礼部,得中大顺二年(891)第八名进士(《鉴诫录》)。得第后次年,因政局动乱,复还旧山,田頵在宣州,很重视他,用为从事。天复三年(903),田頵起兵叛杨行密,派他到大梁与朱温联络。田頵败死,朱温表荐他,授翰林学士、主客员外郎,遘重疾,旬日而卒。《唐风集》通行有明汲古阁刊本。近人刘世珩辑《贵池先哲遗书》本,有补遗1卷。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即以刘刻本为底本,并据《全唐诗》加以补录、校勘,编成《杜荀鹤诗》,与《聂夷中诗》合刊印行。又有清初席刻《唐诗百名家全集》本,题为《杜荀鹤文集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宋蜀刻本《杜荀鹤文集》 3卷。

苦求为官

  朱温本名朱全忠,当初是黄巢手下大将,后投降朝廷,官至凤翔、静难、武定、昭武四镇节度使,后称帝。他专横霸道,杀人不眨眼,是有名的屠夫皇帝。人们把他比作老虎,他身边的人如果稍微违背了他的意愿,朱温立马就杀了他们。据说他手下的官吏每天当值的时候,要先与家人辞行,作好死的准备,晚上回家后全家相贺又活了一天。他手下的宾客们也是在这种不寒而栗的日子里煎熬。 杜荀鹤游大梁(今河南开封),献《时世行》10首于朱温,希望他省徭役,薄赋敛,不合温意。他旅寄僧寺中,朱温部下敬翔,劝说他“稍削古风,即可进身”,因此杜荀鹤上《颂德诗》三十首取悦于温(《鉴诫录》)。张齐贤是宋真宗时中书门下平章(即宰相),他在《洛阳缙绅旧闻记》中写道:杜荀鹤把自己写的颂扬诗托人转投给他,表达了想见他一面的想法。相关的官员把这事转达给他,朱温好像没有听到一样,就这样杜荀鹤在大梁住了几个月,进退两难。

  原来,只要有人求见朱温,如果已经通报过姓名,而没有见过的,要是有一天朱温想见这个人,而他不在的话就会追究相关官员的责任,有时还会丢了脑袋。所以这些来求见的人,即便过了半年半年没有得到接见,也不能走。有的宾客困在客舍中,无钱无衣,饥寒交迫,负责的人也要留住他不让他走,不然的话,他们就会得罪的。所以杜荀鹤每天都要到接见宾客的地方,等着朱温的接见。

  一天清早,朱温在屋里问:“杜荀鹤在那里?”左右回答:“在客舍里。”左右立即派人找杜荀鹤来,杜荀鹤疾驰如飞赶到。还没有见到朱温,这时突然来了一批人,朱温就见他们一直到中午,朱温归家。杜荀鹤对那些官员们说:“我饥饿得很厉害,想回去。”那些人为他摆食,说:“大爷,您给我们留条命吧!如果大王出来要见你,再说你又回去了,我们求死都来不及了!”。

  还没到晚上,朱温果然出来了。坐在那里叫手下的人取骰子来。拿来以后,就在那里掷好像在卜什么。好像不开心的样子,一会儿很生气多次向手下的人看。手下的人恐怖极了,大气也不敢出,好像马上就要赴汤蹈火一样。一会儿他拿着骰子叫着:“杜荀鹤!”掷下去,六个都是红色的。他大声喊道:“苦命的秀才!”

  杜荀鹤进来以后,朱温招手叫他靠近,杜荀鹤马上跑到台阶下要行礼。朱温说:“秀才可以不行礼。”杜荀鹤连声喏喏,因恐惧而汗如雨下,再三再四地拜谢,就面色惨然坐下,浑身发抖,神不附体。朱温慢慢说:“我听说秀才很久了。”杜荀鹤听到这话后,又想下台阶拜谢,朱温说:“不用了。”于是再拜后坐下。这时朱温看着左右说:“好像下雨了?”就抬抬手,示意立在旁边的人去看,外面果然下雨了。朱温仰头看天,此时天无片云,只是雨点很大,打在窗檐上发出很大的声音,他自已站起来,对着窗外雨看了很久,又坐下对杜荀鹤说:“秀才你曾经见过无云雨了吗?”杜荀鹤说:没有见过。朱温笑着说:“这就是所谓无云而雨,叫做天哭。不知是什么征兆?”又大笑,左右的人顿时大惊失色,汗如雨下。

  过了很久,朱温徐徐地对左右的人说:“拿纸笔来,请秀才写首无云雨的诗吧。”杜荀鹤开始面对着朱温坐,好像坐在火炭上一样;又要他写诗,他不敢推辞,马上在座位上写了一首诗。朱温看后大喜,立即召来宾客们一同饮酒,直到夜半才非常高兴地散席了,还专门对左右的人安排道:“明天专门为杜秀才摆一宴。”杜荀鹤拜谢而退。原来他的诗是这样写的:“同是乾坤事不同,雨丝飞洒日轮中,若教阴朗都相似,争表梁王造化功。”意思是说因为梁王(朱温)有造化,所以才会下无云雨(其实是太阳雨)。明明白白的奉承大获朱温欢心。

  杜荀鹤因此获得了朱温的欢心。不过杜荀鹤这天好不容易捱回客舍后,惊惧成病,一夜泻了几十回,躺在床上不能动弹,几乎要死去。有关的官员守着他供热水和药剂,好像侍候自己亲生父母一样。第二天清早还没有起床,又有官员来催他说:大王要见秀才了,请速上马!杜荀鹤不得已,梳洗上马,等到的时候,催他的人已经遇见六七拨了。杜荀鹤病后困顿无力,脚步颤抖,行动迟缓。朱温自已起来迎着他说:杜秀才‘争表梁王造化功’?杜荀鹤立即忘了病症,趋步如飞,向朱温连拜四次,言语行动好像正常人一样。

  于是朱温专门为他送名礼部,杜荀鹤才得中第八名进士(《鉴诫录》)。还给他衣服钱物,待他很好,后来以授翰林学士、主客员外郎,可惜杜荀鹤“恃势侮缙绅,众怒,欲杀之而未及”,结果“遘重疾,旬日而卒。”当时人以与之交往为耻,“杜荀鹤谄事朱温,人品更属可鄙。”(《养一斋诗话》清·潘德舆)

作品特点

杜荀鹤是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。他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,反对浮华,其诗作平易自然,朴实质明畅,清新秀逸。著有《唐风集》(十卷),其中三卷收录于《全唐诗》。
  诗人的本性,天然好赋吟,作中多有如此之自咏:
  “无人开口不言利,只我白头空爱吟。”(《山居自遣》)
  “苦吟只天性,直道世将非。”(《寄从叔》)
  “江湖苦吟士,天地最穷人。”(《郊居即事投李给事》)
  “不是营生拙,都缘觅句忙。”(《山中寄友人》)
  “自小僻于诗,篇篇恨不奇。苦吟无暇日,华发有多时。”(《投李大夫》)
  “多惭到处有诗名,转觉吟诗僻性成。”(《叙吟》) 二、多题赠僧侣寺院隐居山士之作。对佛门有一定的领悟和向往。三、句作中不刻意规避重字。
  “满酌劝君酒,劝君君莫辞。”(《送人游江南》)
  “今日偶题题似着,不知题后更谁题。”(《题瓦棺寺真上人院矮桧》)
  “男子受恩须有地,平生不受等闲恩。”(《投长沙裴侍郎》)
  “朝喜花艳春,暮悲花委尘。不悲花落早,悲妾似花身。”(《春闺怨》)
  一生苦贫而励志好学。“贫”慨多见诗中。“昼短夜长须强学,学成贫亦胜他贫。”
  综观其诗,成就一般,因其守贫乐道,亦得诗之真趣。虽亦不免干禄戚怀之忧,但也是人之常情。
  诗题材可分三类,风格也因类而别。数量甚多的描写山林隐居生活的五律追求枯寂静冷的境界,与晚唐贾岛派风格相近。艳情诗近艳丽的温(庭筠)李(商隐)派诗人韩偓;代表作《春宫怨》以宫女身世象征怀才不遇,有宫词为唐第一之誉,风暖鸟声碎,日高花影重颇有名,时称杜诗三百首,尽在一联中。奠杜荀鹤文学史地位的是他反映现实、同情下层人民疾苦的诗作。《时世行》二首(《山中寡妇》、《乱后逢林叟》),《题所居村舍》写战乱造成的农村萧条凋敝;《再经胡城县》声讨杀人升官的官吏;《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》指斥藩镇乘乱拥兵的野心;《蚕妇》、《田翁》揭露繁重赋役带给人民的灾难;《雪》暴露不平的阶级对立,都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晚唐乱世社会现实的本质。这类诗用短篇近体浓缩对现实的忧患不平和对人民苦难的深深同情,擅用对比,语言清新通俗而爽健有力,继承白居易等新乐府诗传统而有创造发展。严羽《沧浪诗话》列杜荀鹤体。今存《唐风集》3卷,是诗人自编诗集,收诗300多首,均律诗绝句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刘光谦

    唐相刘光谦,生于公元682年,精通尚书、春秋,唐玄宗开元六年戊午进士及第(即公元718年),李隆基皇帝赠左正朝奉大夫赐鱼符袋;后拜兵部左侍郎、起居舍人、兵部尚书,位列亚卿、宰相,新旧唐书立传。与李白、杜甫、张果老同时人,开元二十六年学士院设立后为翰林学士之首,统领集贤院智囊团,深得玄宗器重,自署《幕阜八景》,主编合著有《御刊定礼记月令》等。德宗元年(公元780年)间,公无疾圆寂成仙,享寿98岁,按升仙故礼规安养于长庆寺东侧塔山风水宝地,称之“仙人坟”。

  • 魏徵

    魏徵(580年-643年2月11日),字玄成,钜鹿郡(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,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)人,唐朝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文学家和史学家,因直言进谏,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“贞观之治”的大业,被后人称为“一代名相”。贞观十七年(643年),魏徵病死。官至光禄大夫,封郑国公,谥号“文贞”。葬礼从简。同年入凌烟阁。魏徵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。著有《隋书》序论,《梁书》、《陈书》、《齐书》的总论等。其言论多见《贞观政要》。其中最著名,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---《谏太宗十思疏》。

  • 冯小青

    冯小青,名玄,字小青。明代万历年间南直隶扬州(今属江苏)人。嫁杭州豪公子冯生妾。讳同姓,仅以字称。工诗词,解音律。为大妇所妒,徙居孤山别业。亲戚劝其改嫁,不从,凄怨成疾,命画师画像自奠而卒,年十八。

  • 牛希济

    五代词人。(872?~?)陇西(今甘肃)人。词人牛峤之侄。早年即有文名,遇丧乱,流寓于蜀,依峤而居。后为前蜀主王建所赏识,任起居郎。前蜀后主王衍时,累官翰林学士、御史中丞。后唐庄宗同光三年(925),随前蜀主降于后唐,明宗时拜雍州节度副使。

  • 周笃棐

    周笃棐,字式周。潮阳人。孚先孙,光镐侄。明穆宗隆庆四年(一五七〇)举人。官富川知县,历仕台州府同知。事见道光《广东通志》卷七五、清光绪《潮阳县志》卷一五。

  • 吴季子

    吴季子一般指季札。季札(前576年一前484年),姬姓,名札,又称公子札、延陵季子、延州来季子、季子,《汉书》中称为吴札,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,封于延陵(今丹阳一带),后又封州来,传为避王位“弃其室而耕”常州武进焦溪的舜过山下。季札不仅品德高尚,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。广交当世贤士,对提高华夏文化作出了贡献。葬于上湖(今江阴申港),传说碑铭“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”十个古篆是孔子所书。

  • 萧悫

    萧悫,(约公元561年前后在世)字仁祖,兰陵人。生卒年不详,约北齐武成帝太宁元年前后在世。工于诗咏。天保中,公元554年(左右)入齐。武平中,公元572年(左右)为太子洗马。陈后主时,为齐州录事参军,待诏文林馆。卒于隋。悫曾于秋夜赋诗,其两句云:“芙蓉露下落,杨柳月中疏”。颇为知音所赏。有集九卷,(《隋书志》及《两唐书志》)行于世。

  • 崔珏

    崔珏(音jue决),字梦之,唐朝人。尝寄家荆州,登大中进士第,由幕府拜秘书郎,为淇县令,有惠政,官至侍御。其诗语言如鸾羽凤尾,华美异常;笔意酣畅,仿佛行云流水,无丝毫牵强佶屈之弊;修辞手法丰富,以比喻为最多,用得似初写黄庭、恰到好处。诗作构思奇巧,想象丰富,文采飞扬。例如《有赠》一诗写美人的倾国之貌,“烟分顶上三层绿,剑截眸中一寸光”、“两脸夭桃从镜发,一眸春水照人寒”等句,其设喻之奇、对仗之工、用语之美,真令人叹为观止、为之绝倒,梦之真可谓是镂月裁云之天工也。诗一卷(全唐诗中卷第五百九十一),所录尽是佳作。

  • 陈良翰

    (1108-1172),字邦彦又字士楚,号塘南。浙江台州临海人,南宋绍兴五年(1135)进士。历任会稽主簿、慈溪知县、瑞安知县、衢州教授、检法官、监察御史、右正言、左司谏,建宁知府、福建转运副使、提点江东刑狱、提点浙西刑狱,兵部侍郎、右谏议大夫、给事中、太子詹事兼侍讲等。与福建莆田人平江令黄彻磋商诗赋,相知甚善,荣禄大夫、副都统黄府之岳父也。所著有《塘南陈侍讲文集》二十卷、《东海塘南诗话》五卷。卒赠大中大夫,光宗即位后赐谥号为“献肃”,寿六十有五。入祀乡贤祠。有极介绍其的文献《宋史·陈良翰传》。

  • 庾传素

    庾传素(生卒年里不详),仕前蜀王建,起家蜀州刺史,累官至左仆射,兼中书侍郎、同平章事。天汉元年(九一七),为宦官唐文康所谮,罢为工部尚书;未几,改兵部。后主王衍即位,加太子少保,复兼中书侍郎、同平章事。前蜀亡,降后唐,授刺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