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诗词古文>戚夫人生平

戚夫人生平介绍

戚夫人(前224-前194年)亦称戚姬。秦末定陶人,刘邦受封汉王後,进入后宫,得到汉王刘邦的百般宠幸,生下刘邦的第三子刘如意。刘邦死後,刘盈即位,吕后为皇太后,囚戚夫人于永巷,让其每日舂米,戚夫人不甘被贬为舂工,于是通过唱怨歌形式,希望有人能告诉她儿子刘如意以及大臣,自己被贬做舂工,吕后得知戚夫人不甘失败,于是派人将其做成人彘。>>查看戚夫人的诗词古文

人物生平

有宠于上
  刘邦当了汉王之后遇到了定陶戚姬,戚姬生了赵隐王如意。汉朝建立,吕雉成为汉高祖的正宫皇后,儿子是太子。戚夫人的儿子如意有好几次几乎取代太子地位。

楚歌楚舞
  汉十二年(前195年),刘邦病重,自知不久于人世,于是换立太子的愿望更加强烈,直到太子于一次宴会中请商山四皓出面相随,刘邦受到假象蒙蔽无奈地放弃了废立太子的想法,刘邦召来戚夫人,指着“四皓”背影说:“我本欲改立太子,无奈他已得四皓辅佐,羽翼已丰,势难更动了。”说罢,长叹一声,戚夫人也凄楚不已,因此懊丧、悲愁、恐惧而泣涕。刘邦为了使戚夫人排遣悲愁,对她说:为我楚舞,吾为若楚歌!随后,刘邦让戚夫人跳楚舞,自己则借着酒意击筑高歌。

永巷舂歌
  高祖驾崩后惠帝即位,吕后大权在握,随即把戚夫人囚于永巷,剃其头发,使戴枷锁、穿褚红囚衣,罚其舂米、服劳役。戚夫人一边舂米一边唱了一首她创作的流传至今的诗歌《舂歌》:“子为王,母为虏。终日舂薄暮,常与死为伍,相离三千里,当谁使告汝。”

爱子遇害
  汉惠帝元年,吕后下令召赵王刘如意进京,刘如意这年不过十二三岁,虽然名为封国之王,实际上年幼识浅,凡事都靠国相周昌主张,他自然也是吕雉铲除的对象。只是当年刘邦曾经郑重其事地向周昌托孤,吕雉征召了赵王三次,三次都被知道底细的周昌硬邦邦地拒绝了。吕雉只好先召周昌,再召赵王。刘如意不敢拒绝,果然来到长安。吕雉虽狠毒,刘盈却天性善良,无论如何都要想法子保全弟弟的性命,所以打从刘如意踏进长安地域的那一刻起,他就亲自出城迎接,并从此与弟弟同食同寝,使吕雉无从下手。有一天刘盈外出习射,刘如意因为年幼无法早起,吕雉便趁机派人鸩杀如意。等到刘盈回来,如意已经被毒死。

人彘之酷
  汉惠帝元年(前194年),在赵王刘如意毒杀之后,吕后使人挖去戚夫人的双眼、熏聋其耳、灌药致哑、断其手足,然后丢进茅房里,命名为“人彘”,意思即如猪之人。

后世纪念

定陶戚姬寺
  戚姬寺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城东北十二华里,相传汉文帝即位后建祠庙纪念戚夫人,后世称之为“戚姬寺”,占地面积五市亩。戚姬寺遗址于2006年12月7日入选“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”列表。《定陶县志》记载:“戚姬村,在县北十五里,戚夫人故里。十道志云:汉高略地至定陶获焉。今有戚堌寺。”

睢宁戚姬苑
  戚姬苑位于江苏省睢宁县梁集镇戚姬村彭庄,西渭河东岸。后人为念戚氏,立庙祭之,曰戚姬苑。戚姬苑建自汉时,何年无可考,相传为汉文帝刘恒即位后所立,仍存三间偏殿和“汉碑”一块。《光绪睢宁县志稿》记载:“戚姬苑,在县东北,相传为戚夫人生处。”

汶上戚姬村
  戚姬村位于济宁市汶上县军屯乡北部,大汶河南岸,当地流传着“戚姬娘娘”的故事,汶上人民对戚姬的遭遇痛心疾首,为怀念戚夫人修建了戚姬庙,并命村名为“戚姬村”。

泗县戚姬庙
  戚姬庙位于宿州市泗县长沟镇戚庙村,《虹县志》、《泗虹合志》、《泗州志》均记载虹县西三十五里有戚夫人墓,墓碑和戚姬庙依存。墓碑图片见《泗州游韵》一书。

咸阳戚姬冢
  戚姬冢位于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柏家咀村,宋代方志地理学家宋敏求所撰的《长安志》咸阳条目下有:“戚夫人冢在县西十五里”之录。据说吕后去世后,诸吕被翦灭,戚夫人也被迁葬于长陵陪葬,长陵东南的一座大汉墓即为戚夫人墓。

洋县戚姬墓
  戚姬墓位于汉中市洋县城西4公里戚氏村,另有一说,西乡县东南12公里的观音庙原址即汉之戚姬庙。戚姬遭吕后残害后,乡人怀念不已,建庙祠祀,又因惮于吕后淫威,不敢明称戚姬庙,假托为“娘娘庙”。《汉中记》说:“洋川者,汉戚夫人之所生处也。”经考证这是因古洋州之民惋惜戚夫人而产生的附会。

海宁戚姬浜
  戚姬浜位于浙江省海宁市,沿着戚姬路往南,道路宽敞,绿树成荫,前边就是钱塘江,戚姬浜美景犹如画卷。海宁戚姬村、戚姬港、戚姬弄因“汉戚姬葬碑”而得名,宋代《澉水志》称:“石碑在六里堰西,地名根竹有二石碑夹道而立,高一丈五尺,旧传汉戚姬葬碑,岁久磨灭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赵溍

    赵溍(生卒年不详),字元溍,号冰壶,潭州(今湖南长沙)人。度宗咸淳七年(1271)为淮东统领兼知镇江府(《宋史》卷四六《度宗本纪》)。咸淳九年,迁沿江制置使、知建康府(《至正金陵新志》卷三)。端宗景炎元年(1276)为江西制置使(《宋季三朝政要》卷六)。《全宋词》录其诗二首。

  • 边元勋

    边元勋(生卒年不详),字辅臣,丰州(今内蒙古呼和浩特)人,后迁云中(今山西大同)。与边元恕、边元鼎为边贯道之子,在金朝都有才名,号为“三边”。金太宗天会十年(1132)进士,官终河间路转运使。今存诗二首。生平及作品均见《中州集》卷八。

  • 王楙

    王楙(1151-1213),宋福州福清人,徙居平江吴县,字勉夫,号分定居士。生于绍兴二十一年,少失父,事母以孝闻。宽厚诚实,刻苦嗜书。功名不偶,杜门著述,当时称为讲书君。客湖南仓使张頠门三十年,宾主相欢如一日。所著《野客丛书》三十卷,分门类聚,钩隐抉微,考证经史百家,下至骚人墨客,佚草佚事,细大不捐。另有《巢睫稿笔》。宋宁宗嘉定六年卒,年六十三。事见《野客丛书》附《宋王勉夫圹铭》。

  • 蔡松年

    蔡松年(1107~1159)字伯坚,因家乡别墅有萧闲堂,故自号萧闲老人。真定(今河北正定)人,金代文学家。宋宣和末从父守燕山,宋军败绩随父降金,天会年间授真定府判官。完颜宗弼攻宋,与岳飞等交战时,蔡松年曾为宗弼“兼总军中六部事”,仕至右丞相,封卫国公,卒谥“文简”。松年虽一生官运亨通,其作品在出处问题上却流露了颇为矛盾的思想感情。内心深处潜伏着的民族意识使他感到“身宠神已辱”,作品风格隽爽清丽,词作尤负盛名,与吴激齐名,时称“吴蔡体”,有文集《明秀集》传世。

  • 萧悫

    萧悫,(约公元561年前后在世)字仁祖,兰陵人。生卒年不详,约北齐武成帝太宁元年前后在世。工于诗咏。天保中,公元554年(左右)入齐。武平中,公元572年(左右)为太子洗马。陈后主时,为齐州录事参军,待诏文林馆。卒于隋。悫曾于秋夜赋诗,其两句云:“芙蓉露下落,杨柳月中疏”。颇为知音所赏。有集九卷,(《隋书志》及《两唐书志》)行于世。

  • 江溥

    江溥(1447—1509),字纪源,明代安徽旌德江村人。江溥(1447—1509),字纪源,明代安徽旌德江村人。明成化丙午(公元1486年)科举人。弘治元年(公元1488年)进士,官授河南淆川县教渝,任职不久返乡。去世后二十余年,被朝廷追赠为顺天府推官。成化年间,曾任华容县教谕。

  • 全济时

    德宗贞元间人。二十一年(805)在台州,送日僧最澄归国。最澄《显戒论缘起》卷上存其诗1首,《全唐诗续拾》据之收入。

  • 方婉仪

    方婉仪(1732~1779)一作畹仪,字仪子,生于雍正十年六月二十四日,此日据传为荷花生日,方婉仪有“我与荷花同日生”之句,故自号白莲、白莲居士,安徽歙县人。广东布政使方愿瑛孙女,国子学生方宝俭女儿。自幼跟随父亲和姑母方颂玉学习诗画。18岁嫁扬州八怪之一罗聘为妻。家住扬州城内弥陀寺附近(今扬州市弥陀巷46号,罗聘为其起名“朱草诗林”),婚后育有二子(罗允绍、罗允赞),一女(罗芳淑)。著有《学陆集》、《白莲半格诗》。《学陆集》有婉仪自跋,《白莲半格诗》罗聘序。

  • 庄肇奎

    庄肇奎,字星堂,号胥园,秀水人。乾隆癸酉举人,历官广东布政使。有《胥园诗钞》。

  • 马定国

    茌平人,字子卿。刘豫阜昌初,累官翰林学士。尝考《石鼓》为宇文周时所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