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诗词古文>严武生平

严武生平介绍

严武(726年—765年),字季鹰。华州华阴(今陕西华阴)人。唐朝中期大臣、诗人,中书侍郎严挺之之子。初为拾遗,后任成都尹。两次镇蜀,以军功封郑国公。永泰元年(765年),因暴病逝于成都,年四十。追赠尚书左仆射。严武虽是武夫,亦能诗。他与诗人杜甫友善,常以诗歌唱和。《全唐诗》中录存六首。>>查看严武的诗词古文

生平

  严武的父亲是中书侍郎严挺之,为当时名相。严武二十岁便调补太原府参军事,后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奏充判官(天国正传写的就是这时的严武)。

  安史之乱发生,严武随肃宗西奔,参与了灵武起兵,随后陪驾到凤翔至长安。至德二载(757),任给事中。次年出任绵州刺史,迁东川节度史。不久调回京,任侍御史、京兆尹。乾元二年(761)十二月,被任为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、充剑南节并使。这时唐室为了对付吐蕃,合剑南、东川、西川为一道,支度、营田、招讨、经略等统为一体,权力相当大。宝应元年(762)四月,唐玄宗、唐肃宗父子时隔十四日相继去世。七月严武被召回京,入为太子宾客,迁京兆尹兼御史大夫。实际是命他充陵桥道使,监修玄宗、肃宗父子的陵墓。

  严武回长安很不顺利。他一离开成都,蜀中便大乱。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勾结邛州兵占据西川,扼守剑阁,通往京城长安的道路阻塞,不得前行。直到八月,徐知道与兵发生矛盾,被将所杀,叛乱才被平息。严武回京后,在监修二帝陵墓时,颇有魄力,立下功劳。但继任他成都尹职的高适,治蜀力不能支。里吐蕃内犯,攻陷陇右,直通长安。蜀郡西北部的松州、维州、保州等地都被包围,后来终于陷落。人们讥讽高适内战内行(指击败永王璘),外战外行。朝廷于是再命严武为成都尹、剑南节度使,于广德二年初第三次入蜀。

  严武抵御外患的本领比高适高明。764年七月,他率兵西征。九月破吐蕃七万余众,拿下了当狗城(四川理县西南),十月又拿下盐川城(甘肃漳县西北)。同时遣汉川刺史崔旰在西山追击吐蕃,拓地数百里,与郭子仪在秦陇一带主力战相配合,终于击退了吐蕃的大举入侵,保卫了西南边疆。

  征战途中,严武写下了记述这次战争的《军城早秋》一诗:“昨夜秋风入汉关,朔云边月满西山。更催飞将追骄虏,莫遣沙场匹马还。”诗的前两名表面写景实则暗喻敌军已经进犯边关的形势。后两句表现出诗人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,抒发了大获全胜的信念。杜甫称赞严诗说:“诗清立意新”。

  实际上严武的与杜甫的关系极其密切,在成都,他带着仆从和酒肉来看望杜甫,杜甫写道“竹里行厨洗玉盘,花间立马簇金鞍。”严武邀杜甫作其幕僚时写道:“莫倚善题鹦鹉赋,何须不着鵔鸃冠。”

  汉末词赋家祢衡,文思敏捷,曾即席作《鹦鹉赋》 ,一挥而就。严武以祢衡的故事,劝杜甫不要单纯以文才自恃,应该走做官的道路,力求充当侍奉皇帝左右的近臣,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。杜甫则写《严中丞枉驾见过》一诗:“扁舟不独如张翰,皂帽还应似管宁。”以张翰(晋时人,字季鸾,遇见不相识的贺司空(循),谈得投机,没告诉家人,便登上贺氏的船,同去洛阳)、管宁(东汉时高士,字幼安,于灵帝末渡海避乱至辽东,常戴皂帽,穿布裙,坐木榻,隐居多年,屡征不出,世称贤者。)婉言谢绝,是说我的行踪飘泊不定,当效张翰那样自由,效管宁避乱他乡过隐居生活。巧于用典,言其情愫,寓意称妙。

  然而,杜甫居成都期间,严武数度劝其出仕,杜甫婉言谢绝。后来,因感其诚意,友情难却,入严武幕府任检校工部员外郎,故又有杜工部之称。

  此后二人诗作往来频繁,严武成了杜甫除李白,高适之外的又一知音。严武称杜甫为“杜二”。

  宝应元年四月,肃宗死,代宗即位,六月,召严武入朝,杜甫送别赠诗《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》:远送从此别,青山空复情。

  几时杯重把?昨夜月同行。
  列郡讴歌惜,三朝出入荣。
  江村独归处,寂寞养残生。

  永泰元年(765),严武不幸突患疾病,死于成都。诗圣杜甫深切悼念,反复咏吟,对严武作了高度的评价。

  “颜回竟短折,贾谊徒忠贞”。“诸葛蜀人爱,文翁儒化成。公来雪山重,公去雪山轻”

  把严武的早卒比成颜回、贾谊,给尘世留下了遣憾。把严武比成诸葛亮,比成汉武帝时使蜀郡文物开展起来的文翁,他来去使蜀中崇山峻岭为之载轻载重。杜甫对严武达到推崇备至析程度了。

  “锦江春色逐人来,巫峡清秋万壑哀”严武死后追赠尚书左仆射,但死者已矣,当年治蜀的政绩历历在目,时值秋日,杜甫在夔州追忆往事,看到现在的战乱,真使人悲哀不已。而杜甫也终于失去最后的护恃,举家东迁,途中留滞夔州二年,出峡。后来漂泊鄂、湘一带。正是这时写下著名的《阁夜》 :岁暮阴阳催短景,天涯霜雪霁寒宵。

  五更鼓角声悲壮,三峡星河影动摇。
  野哭千家闻战伐,夷歌数处起渔樵。
  卧龙跃马终黄土,人事音书漫寂寥。

  战伐,指崔旰之乱。永泰元年四月,郭英继任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;十月,严武旧部崔旰起兵攻郭英,郭逃到简阳,被韩澄杀死。此后,效忠郭的一批武将又联合起来讨伐崔旰,蜀中大乱。然而严武已没,大唐失去了一个将才。

介绍

  严武,字季鹰,华州华阴人。《旧唐书》说他“神气隽爽,敏于闻见。幼有成人之风,读书不究精义,涉猎而已。”而在《新唐书》中道:“武字季鹰,幼豪爽。母裴不为挺之所答,独厚其妾英。武始八岁,怪而问其母,母语之故。武奋然以铁锥就英寝,碎其首。左右惊白挺之曰:郎戏杀英。武辞曰:安有大臣厚妾而薄妻者,儿故杀之,非戏也。父奇之,曰:真严挺之子!”严挺之的个性可谓强悍得有些可怕。

  读书不甚究其义。以荫调太原府参军,累迁殿中侍御史。玄宗入蜀,(公元七五六年)擢谏议大夫。至德后,历剑南节度使,再为成都尹。以破吐蕃功,进检校吏部尚书,封郑国公。与杜甫最友善,镇剑南时,甫因避乱往依之。武虽武夫,亦能诗,全唐诗中录存六首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诸枚

    诸枚,字卜臣,无锡人。康熙二十二年举人,官嘉定教谕。

  • 周准

    (1777—1858)江苏长洲人,字钦莱,号迂村。诸生。受业于陈鹏举。能诗,尤善五、七绝句。有《迂村文钞》、《虚室吟》等。

  • 孙九鼎

    忻州定襄人,字国镇。太宗天会六年经义进士第一,与弟孙九畴、孙九亿同榜登科,俱有诗名。忻州文派,九鼎指授为多。卒年八十余。

  • 王褒

    王褒(前90年—前51年),蜀资中(今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昆仑乡墨池坝)人。西汉时期著名的辞赋家,与扬雄并称“渊云”。王褒一生留下《洞箫赋》等辞赋16篇、《桐柏真人王君外传》1卷,明末收集有《王谏议集》11篇。

  • 凌廷堪

    凌廷堪(1755-1809),字仲子,一字次仲。安徽歙县人。少赋异禀,读书一目十行,年幼家贫,凌廷堪弱冠之年方才开始读书。稍长,工诗及骈散文,兼为长短句。仰慕其同乡江永、戴震学术,于是究心于经史。乾隆五十四年(1790)应江南乡试中举,次年中进士,例授知县,自请改为教职,入选宁国府学教授。之后因其母丧到徽州,曾一度主讲敬亭、紫阳二书院,后因阮元聘请,为其子常生之师。晚年下肢瘫痪,毕力著述十余年。

  • 俞俊

    松江府上海人,字子俊,号云东。从顾琛游。历镇江路蒙古字学正、丽水巡检。张士诚据吴,俊以贿得署华亭县尹,多行酷政。后升平江路判官。

  • 滕珦

    滕珦(754—840),婺州(今浙江金华)人。天性聪明,学问渊深,凡百家末艺无不参究。唐建中元年(780)进士,所试进贤冠赋《释奠日国学听雅颂》诗,为世传诵。珦与同邑舒元舆、同郡冯定及白居易、刘禹锡友善,各赠诗赋。开成五年(840)卒,赠户部尚书,左仆射,赐金紫。著有《梅窗集》《周易通义》。

  • 吴锡麒

    吴锡麒(1746~1818)清代文学家。字圣征,号谷人。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乾隆四十年(1775)进士。曾为翰林院庶吉士,授编修。后两度充会试同考官,擢右赞善,入直上书房,转侍讲侍读,升国子监祭酒。他生性耿直,不趋权贵,但名著公卿间。在上书房时,与皇曾孙相处甚洽,成为莫逆之交,凡得一帖一画,必一起题跋,深受礼遇。后以亲老乞养归里。主讲扬州安定乐仪书院安定、爰山、云间等书院至终,时时注意提拔有才之士。

  • 陆九韶

    (1128-1205年),字子美,号梭山居士。抚州金溪人。陆九渊的四哥。与弟陆九龄,陆九渊合称“三陆”。曾与朱熹进行《西铭》论战,指出朱熹太极之失,“不当于太极上加无极二字”。又曾谓“晦翁(朱熹)《太极图说》与《通书》不类”。筑室梭山,自号梭山老圃,讲学其中。嘉泰己丑年卒。著有《解经新说》、《州郡图》、《家制》等。

  • 曾巩

    曾巩(1019年9月30日-1083年4月30日,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-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),字子固,世称“南丰先生”。汉族,建昌南丰(今属江西)人,后居临川(今江西抚州市西)。曾致尧之孙,曾易占之子。嘉祐二年(1057)进士。北宋政治家、散文家,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,为“南丰七曾”(曾巩、曾肇、曾布、曾纡、曾纮、曾协、曾敦)之一。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