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证名。小儿秋季感受湿邪而引起水泻。《幼科发挥》:“秋月得之,伤湿泻也。其证体重,所下溏粪,谓之濡泻,宜渗湿补脾、利小便,胃苓汤主之。或升麻除湿汤(升麻、柴胡、防风、神曲、泽泻、猪苓、苍术、陈皮、甘草
证名。出《诸病源候论·虚劳病诸候》。指大病后因体虚而多汗。参病后多汗条。
阳明为二阳,太阴为三阴。《素问·阴阳类论》:“二阳三阴,至阴皆在,阴不过阳,阳气不能止阴。阴阳并绝,浮为血瘕,沉为脓胕。”马莳注:“二阳者,足阳明胃经也。三阴者,手太阴肺经也。”
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全天的恒星分为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。二十八宿是:东方的角、亢、氐、房、心、尾、箕七宿;南方的井、鬼、柳、星、张、翼轸七宿;西方的奎、娄、胃、昴、毕、觜、参七宿;北方的斗、牛、女、虚、危
①(shí),通蚀。侵蚀、消耗、损伤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:“壮火食气。”②(sì),同饲。供给、依靠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:“精食气”,“形食味”。③饮食。《素问·病能论》:“食入于阴,长气于阳
见《赤水玄珠》。为椒目之处方名,详该条。
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二方。钟乳石、白石脂各六铢,通草十二铢,桔梗半两,硝石(一方用滑石)六铢。为粗末,水煎取汁,内硝石令烊化分服。治妇人缺乳。
①见清·赵其光《本草求原》。为无根藤之别名。②见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为菟丝之别名。各详该条。
方书名。一名《和剂局方》。10卷。宋·太医局编。初刊于1078年以后。本书是宋代太医局所属药局的一种成药处方配本。宋代曾多次增补修订刊行,而书名、卷数也有多次调整。最早曾名《太医局方》。1107年前后
反治法之一。出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。指寒凉药治热证,反佐以热而发挥作用。例如实热证热郁于里,出现四肢厥逆的假寒症状时,服用寒凉药常被吐出,佐以温热药或寒药热饮,则不格拒。《素问注证发微》:“寒以治热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