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代医官职称。隶属于医学提举司,系太医官职中之一种,官阶从八品。
见《药材学》。为赤石脂之别名。详该条。
病名。出《疬科全书》。多由气血凝结而致。初起只一核,圆若弹丸,不痒不痛,日久亦不增大,故名顽核疬。不须施治。惟戒郁怒及燥火生痰之物即可。
骨名。出《素问·骨空论》。又称,又名血盆骨。即锁骨。参见拄骨条。
病证名。见王之翰《妇科胎产百病》。即妊娠咽痛。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见郭志邃条。
病名。《外科启玄》卷七:“一曰气漏,或肿或消,痛胀难忍者是也。”泛指时愈时发的漏症,漏孔时出脓水者。
见《江苏省植物药材志》。为积雪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又叫兜腮痈。《喉科指掌》卷五:“此症生于腮下,其名悬痈。因郁积寒气而发。”
经外奇穴名。见《备急千金要方》。亦称内、外踝尖。其位置,《备急灸法》载,在“足两踝尖”。在内者称内踝尖(亦名吕细、踝尖),在外者称外踝尖。主治小儿不语,霍乱转筋,牙痛,扁桃体炎等。艾炷灸5~7壮;或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