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萧步丹《岭南采药录》。为苦地胆之别名,详该条。
书名。不著撰人。约成书于公元八世纪。系敦煌出土之医学残卷。原书分若干篇,现仅存第一、二篇。首篇主论诊脉部位、三部九候、七诊、寸口诊脉法。二篇分述诊脉之轻重缓急、呼吸至数,以及弦、浮、滑、实、革、动、沉
见《南京民间药草》。为旋复花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福建《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》。为臭茉莉之别名。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见《丹溪心法·痛风》。指气血不足,阴火旺而有痰浊的痛风症。治宜补气血,调阴阳,参以清痰火。药用人参、白术、熟地黄、黄柏、山药、海石、南星、琐阳、败龟板、干姜等。参见痛风条。
病证名。见《杂病源流犀烛》卷二十二。即坠睛。详该条。
见《杂病源流犀烛·六淫门》方。即倪涵初治痢第一方,见该条。
【介绍】:南北朝时期梁代医家。著有《脉经》10卷,已佚。
见《本草纲目》。为伏龙肝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指气机郁滞所致的胃脘痛。《类证治裁》卷六:“气郁脘痛,必攻刺胀满。”多由情志不舒,肝气郁结,横逆犯胃所致。故又称肝胃气痛。症见胃脘胀痛,痛常游走,连及两胁,嗳气频繁,嘈杂吐酸等。《医林绳墨》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