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中极

中极

经穴名。代号RN3。出《素问·骨空论》。别名玉泉气原。属任脉。足三阴、任脉之会。膀胱募穴。位于腹正中线,脐下4寸(《针灸甲乙经》)。布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,腹壁浅动、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、静脉分支。主治遗精,阳萎,遗尿小腹痛月经不调带下崩漏痛经胎衣不下,产后恶露不止外阴搔痒,以及子宫脱垂盆腔炎,尿潴留,尿失禁等。直刺0.5~1寸。艾炷灸5~7壮;或艾条灸10~15分钟。②人体部位名。出《玄女经》。指阴道口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鹿胶

    见《本经逢原》。即鹿角胶,详该条。

  • 柿涩

    见《药材资料汇编》。为柿漆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奸黄

    三十六黄之一。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五十五:“奸黄者,是鬼黄变入奸黄也。面目遍身俱黄,言语失错,心神狂乱,诈奸黠如不患人,若不与漱,即口舌干燥,气喘者难治。”治用点烙法或内服犀角散方。《圣济总录》卷六十一:

  • 缕法

    推拿手法名。见曹锡珍《外伤中医按摩疗法》。即理法。见该条。

  • 小儿吐泻

    病证名。《活幼心书》:“吐泻者,乃挥霍扰乱之证。霍者吐,乱者泻。有心痛而先吐者,有腹痛而先泻者,莫不由中焦而作。”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》:“吐泻多病于春夏秋三时,惟冬时绝少者,盖吐泻皆因脾胃虚冷所致,以

  • 阴湿鼓胀

    病名。《医门补要》卷中:“阴湿鼓胀,寒湿留着中焦,清阳不布,满腹坚胀,面黄,不渴,不食,脉沉迟,宜通阳汤。”参见鼓胀条。

  • 巴豆中毒

    病名。因药服或误服巴豆过量而出现中毒症状者。症见口咽热痛,面赤,五心烦热,剧烈腹痛腹泻。严重者可致昏迷,黄疸,肾脏损害,甚至休克死亡。治疗宜中西医结合救治。《本草纲目》卷四载有解巴豆毒的药物,如黄连汁

  • 医方证治汇编歌诀

    见王旭高医书六种条。

  • 枕头根

    见《中国药用植物志》。为盾叶薯蓣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音声之扇

    口唇之不同活动可发出不同之声音,如唇音、暴破音等。唇启则声扬。故《灵枢·忧恚无言》:“口唇者,音声之扇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