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系指口唇肿起,翻突如菌状者。《鲍氏验方新编》卷一:“嘴唇陡然翻突,形如猪嘴,此名唇菌。乃心脾热毒所致。”
即流涎。详该条。
出《神农本草经》。即硫黄,详该条。
见《滇南本草》。为松笔头之别名,详该条。
出《诗经·大雅》。即妊娠。妇人以身中复有一身,故名。
见新修本草条。
见《安徽中草药》。为鼠曲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诊察小儿指纹的部位。见《奇效良方》。即气关。详该条。
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十八。即绦虫。由于误食未熟而有囊虫的猪肉或牛肉,则被传染本病。其成虫寄生在小肠内窃取养料,大便时可排出白色的绦虫孕节,故名。《古今医统·虫候有九》:“寸白虫,长一寸,子孙繁生,长至四
病证名。指痰积中脘所致的发热。《金匮翼·痰积发热》:“其脉弦滑,其证胸膈痞塞,背心疼痛。活人书所谓中脘有痰,令人憎寒发热,状类伤寒,但头不痛,项不强为异。”参见发热、痰症发热等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