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药物发泡灸。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明代医家。字石浮。江苏常熟人。精于察脉,著有《内经摘粹补注》、《医宗要略》,已佚。
溢,指脉来盈溢、洪盛。古代脉诊寸口(脉口)属阴,人迎属阳,若人迎与寸口脉俱洪盛如溢,示邪盛正衰,病进。《灵枢·终始》:“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,命曰阴阳俱溢。”
病名。出《疡医大全》卷十九。即手丫发。见该条。
见《药材学》。为芜荑之别名,详该条。
验方著作。4卷。清·何英辑。刊于1775年。本书辑录方书中备用成方与单验方。分为中风、风痫、感冒伤风、伤寒等39类临床各科病症。何氏所收集单方验方,其中有一部分属于民间效方。现有《珍本医书集成》本。
病证名。见明·赵献可《邯郸遗稿》。指妊娠伤食作泻。多因孕后饮食不节,伤于脾胃,以致腹满嗳气,泻下酸臭。宜健脾消食导滞。用养胃汤加山楂、神曲、麦芽,或用保和丸。
《疫喉浅论》卷下方。杏仁、桑叶、牡丹皮、连翘、甘草、天花粉、浙贝母、石膏、牛蒡子。水煎,兑橄榄汁半酒盅服。治疫蒸气分,咽喉红肿,上有细碎白点,身热有汗,口渴唇燥,心烦脉数;或秋燥熏蒸,致咽喉燥痛者。
《医宗必读》卷六方。原名新定拯阳理劳汤,又名拯阳汤,救阳理痨汤。黄芪(酒炒)、人参各二钱,肉桂(去皮)七分,当归(酒炒)一钱五分,陈皮(去白)、白术(土炒)各一钱,甘草(酒炒)五分,五味子四分。加生姜
舌尖灰黑苔,有刺而干。为邪将入里,兼有食滞。症见发热口苦,耳聋胁痛。宜表里清解、消滞和中(见《伤寒舌鉴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