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伏兔骨

伏兔骨

髌骨的别称。详髌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禾雀舌

    见萧步丹《岭南采药录》。为佛甲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肾主骨

    出《素问·宣明五气篇》。指肾有充养骨骼的作用。肾藏精,精生骨髓,骨髓充实,骨则强壮。故有肾生骨髓,肾充则髓实之说。说明骨骼的生长、营养、功能与肾气的强弱有直接关系。

  • 穿踝疽

    病名。即发于踝关节的附骨疽。《外科正宗》卷四:“穿踝疽,乃足三阴湿热下流停滞而成。初起内踝肿痛,痛彻骨底,举动艰辛,甚则窜及外踝通肿。有头者属阳,易破;无头者属阴,难溃。此二者初起寒热交作,宜服荆防败

  • 鼻汗

    证名。指鼻上局部多汗。《医林绳墨·汗》:“或有鼻汗者,凡遇食饮汤饭,则鼻上多汗,此肺虚乘热也。宜以益肺凉血,可用人参固本丸。”

  • 揉捏法

    推拿手法名。为揉法和捏法的综合手法。操作时手掌自然张开,拇指外展,其余四指并拢,紧贴于皮肤上,以拇指或掌根作为着力点,作环形旋转的揉捏动作,即拇指和掌根作揉的动作,其余四指作捏的动作,边揉捏边向前作螺

  • 重迭痔

    病名。《外科大成》卷二:“生骑缝中间,层层叠起,干燥无水,只痒而不肿痛。”相当于赘皮外痔或肛门部瘙痒性皮肤病。参见外痔及痔漏薰洗法。

  • 红炉点雪

    痨瘵(结核病)治疗专书。又名《痰火点雪》。4卷。明·龚居中撰。刊于1630年。书中以肺肾阴亏,心肝火炽为痨瘵的病因、病理;以滋肾清肺,柔肝降火为主治原则。卷1~2主论痨瘵(痰火)的各种主证和兼证治疗;

  • 脾经失血

    病证名。指脾不统血所致的失血。《不居集》卷十三:“脾为后天之本,三阴之首也。脾气健则元气旺,而阴自足。故血症中有脾虚者,当补脾以统其血。”伴饮食无味,不知饥饱,胸腹胀满,痰多。宜归脾汤、柔脾汤等方。参

  • 痰话

    证名。指因痰火而失神乱语。《万病回春·痰饮》:“痰话者,痰火作热,惊惕不安,错语失神者也。”治宜清火、豁痰、宁神。方用加减温胆汤等。参见痰证条。

  • 王叔权

    【介绍】:见王执中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