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伤暑

伤暑

病名。①指中暑热而致的病证。出《素问·刺志论》。《医林绳墨》卷一:“伤暑者,由其暑热劳伤元气之所致也。其症日间发热头疼眩运,躁乱不宁,无气以动,亦无气以言,或身如针刺,小便短赤,此为热伤元气也,宜以黄连香茹饮,或清暑益气汤黄连解毒汤,量其虚实而与之。”《医方简义》卷二:“伤暑者,因受暑而伤,暑热伤气,一受暑邪,不急调治,渐入营分,阳已外泄,阴气更被耗散,阴阳两虚,形若虚劳内热外寒,脉必虚数,东垣清暑益气汤最妙,如胃中痞满者,去黄芪甘草可也。”《杂病源流犀烛》卷十五:“伤暑者……其所及之症,有吐利腹痛气逆,发热,头疼烦渴,肢冷疼,前板齿寒,无汗,脉虚或迟或伏,昏闷者,宜香茹饮;有身热小便不利者,宜益元散;有吐泻寒热,喘咳痞满,体肿倦卧,便赤者,宜六和汤;有发热呕血者,宜黄连二钱,酒煎服;有暑天身热头疼燥渴者,宜麦冬汤;有暑天发渴者,宜生津丸。以上皆伤暑之属,所当分别而治之者也。”②指暑病之轻者。《医学心悟》卷三:“伤暑者,感之轻者也,其症烦热口渴,益元散主之。中暑者,感之重者也,其症汗大泄,昏闷不醒,或烦心喘喝妄言也。”③指病因。《难经·四十九难》:“何谓五邪?然:有中风,有伤暑,有饮食劳倦,有伤寒,有中湿,此之谓五邪。”参中暑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块痛

    病名。倪枝维《产宝》:“产后腹有血块作痛,名曰块痛。生化汤治之。”详儿枕痛条。

  • 名医类案

    书名。12卷。明·江瓘编辑,其子应宿增补。成书于1552年。后经清乾隆年间魏之琇等重校,即今流通本。全书集录明以前历代名医治案,按病证分类编纂。分205门,包括急慢性传染病及其他内科杂病,外、妇、儿科

  • 常瀛泉

    【介绍】:见常效先条。

  • 臀上出

    病证名。出《仙授理伤续断秘方》。指髋关节后脱位。详胯骨出条。

  • 分刺

    古刺法。九刺之一。《灵枢·官针》:“分刺者,刺分肉之间也。”指针刺直达肌肉的间隙处的刺法,用以治疗肌肉酸痛等病。

  • 内托黄芪散

    《医宗金鉴·外科心法要诀》卷六十四方。当归、炒白芍药、川芎、白术(土炒)、陈皮、炒穿山甲、皂角刺、黄芪各一钱,槟榔三分,肉桂五分。水煎,食前服。治疮疡因气血虚而不能发长者。

  • 伏气解

    书名。1卷。清·叶霖撰于1897年。这是一部专论伏气病的著作。叶氏依据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等有关伏气致病的理论,阐析各种伏气病的病因、病理、证候和治法,可供临床参考。但作者过于强调和推算运气与发病的关

  • 内经释义

    医经著作。北京中医学院主编。系全国中医院校第二版《内经》统编教材。其总论分导论、脏象、经络、病机、诊法、治则六篇。详阐《内经》理论体系及全书要旨。其原文部分则是选取重要而又有代表意义的《素问》《灵枢》

  • 三消论

    书名。1卷。金·刘完素撰。清·周学海注。原无刊本,周学海于1884年刊行《周氏医学从书》时,根据刘氏后裔所藏钞本收入其中。本书对于消渴病的病因、辨证及治法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。

  • 陈三农

    【介绍】:见陈治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