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又名吹舌喉风。系因心血亏而火易动,肺气盈而水不升所致。症见喉风而面白,舌向上、或破或不破者(《咽喉经验秘传》)。治宜滋阴养血。可选用四物汤、归脾汤等加减。参见吹舌喉风、阴虚喉风条。
舌根灰色,中红,尖黄苔。为肠胃燥热,阴液耗伤之候。症见发热,口渴,谵语,大便秘结。宜急下存阴(见《伤寒舌鉴》)。
参肺脾两虚条。
乳食停滞于胃而致的证候。表现为胃胀腹满,暖气反酸,食差,舌苔厚腻。治宜消食导滞。用保和丸。参见积滞条。
即指今之鼓膜。《血证论》卷六:“肾开窍于耳,而肾脉却不上头,肾与心交,假道于心腑小肠之脉,以入耳中,名曰听宫。为司听之神所居,其形如珠,皮膜包裹真水,若真水破,而耳立聋,有为大声所震而聋者,皮膜破也,
指下焦有灌渗水液、泌别清浊、排泄二便等作用,而以出而不纳为其特征。《难经·三十一难》:“下焦者……主出而不内,以传导也。”
病证名。出《小儿药证直诀》。系因风热蕴积,入里结实而致。证见口中气热,大便闭,小便赤,饮水不止,苔黄燥。宜大黄丸清泻里热。
见《广西中草药》。为水杨梅之别名,详该条。
亦称阳明经证。《伤寒辨证·六经证治》:“传至阳明,则目痛、鼻干、不眠,宜升麻葛根汤。此证有在经在府之别。如目痛,鼻干,微恶寒,身热,脉浮洪,病在经也。”阳明经病又有在标在本说。在标宜辛凉解肌,在本宜清
参见许氏幼科七种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