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发颐

发颐

病名。①出《疡医准绳》卷三。又名腮颔发颐发汗毒。由患伤寒温病发汗未尽或疹形未透,以致余毒壅积而成。初起身发寒热,颐颔之间(腮腺部位)一侧肿如结核微热微痛,渐肿延及患侧耳之前后,疼痛日增。若溃后脓出臭秽,毒气内陷,肿延咽喉,痰涌气堵,汤水难咽者危。治法:早期清热解毒兼表散,服普济消毒饮之类,外敷金黄膏。酿脓时,宜托里透脓,服透脓散。脓成时切开排脓。若现危证,宜清营解毒,泄热化痰,用清营汤加味。②见明《医学入门》卷六。锐毒之又名。见该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月经前期

    见静光禅师考定《女科秘要》卷三。即经行先期,详该条。

  • 火疳

    病名。见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。又名火疡。多因火毒之邪侵犯白睛,滞结为疳。症见白睛深部向外凸起暗红色颗粒,“初起如粟疮榴子一颗,小而圆,或带横长而圆,状如豆,次后渐大”(《审视瑶函》),红赤疼痛,羞明流泪

  • 小腿骨

    胫、腓骨的统称,见《医宗金鉴·正骨心法要旨》。

  • 伏案位

    针灸体位。详坐位条。

  • 对座草

    见《江苏省植物药材志》。为大金钱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痘出不快

    病证名。出《古今医鉴》。痘疮初出见点,色淡红,疏稀不匀,此属毒伏于里。气弱不能全部托出,故欲出而不畅透。治宜补气托毒。用十宣散(《证治准绳》:黄芪、人参、当归、厚朴、桔梗、川芎、防风、甘草、白芷)。

  • 耳前动脉

    手少阳经脉气所行之处。即颞浅动脉。位于耳前陷者中,以手按之,其动应指。耳前动脉处有和髎、耳门等穴。《灵枢·厥病》:“耳鸣,取耳前动脉。”《素问·三部九候论》:“上部人,耳前之动脉。”

  • 嗽药

    ①出《新修本草》。为白前之别名。②出《本草经集注》。为百部之别名。各详该条。

  • 杉树根

    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即杉木根,详该条。

  • 舌胀

    即舌肿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