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《天宝本草》。为阴地蕨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痧证之一。《痧胀玉衡·瘟痧》:“寒气郁伏于肌肤血肉之间,至春而发,变为瘟症,是名瘟痧;又暑热伤感凝滞于肌肤血肉之中,至秋而发,亦名瘟痧。但春瘟痧毒受病者少,不相传染,时或有之;秋瘟痧毒受病者多,老幼相
见《疡医大全》卷三十二。即水渍手脚丫烂疮。详该条。
五不女之一。《广嗣纪要·择配篇》:“鼓花头绷急似无孔。”即鼓。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清代医家。字秉衡。浙江钱塘人。盐官家族出身,为王孟英的曾祖,长于医术。著有《重庆堂随笔》(1808年),采集不少名言,并记述自己的医术心得体会,对伤寒的证治、本草药性、脉诊等皆有一定的见解;
病名。《外科大成》卷二:“生于脏内,悬于肛外,时流脓水,便痛出血。”相当于内痔、混合痔或并发肛漏者。治疗参见各该条。
奇经八脉之一。见《素问·刺腰痛论》。其循行路线,据《奇经八脉考》载:“阴维起于诸阴之交,其脉发于足少阴筑宾穴……上循股内廉,上行入少腹……循胁肋……上胸膈挟咽,与任脉会于天突、廉泉,上至顶前而终。”本
子午流注用语。《针灸大全》:“三焦乃阳气之父,包络乃阴血之母。”“阴干注脏,乙、丁、己、辛、癸而重见者,血纳包络。”意指凡阴经开过五输穴之后,由于包络为阴血之母,诸阴血皆归于包络的原则,再按“我生他”
证名。背反张之意。《素问·骨空论》:“督脉为病,脊强反折。”《素问·诊要经终论》:“太阳之脉,其终也,戴眼,反折,瘈疭。”张志聪注:“反折,背反张也。”参见角弓反张条。
证名。指胁肋部疼痛,拘急不舒。多由受寒血虚所致。《金匮要略·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》:“寒疝腹中痛,及胁痛里急者,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。”尤在泾注:“血虚则脉不荣,寒多则脉绌急,故腹胁痛而里急也。当归生姜